当前版:03版
“天宝模式”让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纪念长征80周年“美丽陕西·省界行”系列报道之十八(白河篇)
 
    张新龙 记者 张斌 张海明
    天宝村是白河县最西边的一个后高山行政村,总土地面积3.6万亩,其中坡耕地8600亩、林地2.7万余亩,辖9个组442户1885人。2011年,由刘和兴组建的兴达集团经过决策,对天宝村实施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高山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成立了白河县天宝现代农业园区。
    在综合开发中,白河县天宝现代农业园区以流转的形式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并确定了以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将村民的石板房、宅基地以及三圈一厕,稻场进行完全征收,并采取自愿安置的办法,为村民在山下建起安置房。对于失去土地的村民,园区除去精壮劳力自愿外出务工之外,将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安置在公司内部就业,对于50以上,不愿外出的农民进行产业培训之后转化为园区工人。
    65岁的庞绮高(音)是天宝村三组人,在兴达集团的综合开发中,他将自家连同边边地在内的8亩土地流转给了园区。自己从2014年开始就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在园区干活,既照顾了家,又能赚钱。”一脸憨厚的庞绮高对记者说。正在园区从事景区绿化的柯长贵,家中有5口人。往年总是要去外地揽活。自从将自己10多亩地流转给了园区之后,他就来到园区打工,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
    10月17日,记者在白河天宝现代农业园区,见到了原天宝村支部书记,现任仓上镇人大办公室主任的王重贵。“土地流转之前,天宝村人住的是石板房,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群众吃水都成问题。由于地处边远,群众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要跑几十里山路,2010年之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土地流转给天宝现代农业园区之后,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村民的生活大为改观。”谈到土地流转后村民生活质量的变化,王重贵颇有感慨地说。
    园区成立之后,天宝现代农业园区先后新修石坎梯地2000亩、硬化生产道路30公里、新建水窖5000立方米、管网20公里,完成了电网、通讯等基础建设的建设;之后又相继建成了培训中心房8000平方米、“三苦精神”馆2000平方米、养殖场20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5000头、鸡10000羽;设施大棚100个、培育园林苗木200万株、建茶园200亩、栽植果树50万株、用材林1000万株;培育农家乐9家。社区建房260套,目前已入住250余户。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裴家社区刚好遇上从园区干活归来的村民柯长财。现在,拥有125平方米的住宅他,自己在园区每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加上社区各项辅助设施配备完善,生活和城里没有区分了。
    今年,天宝园区实现“提升转型”,8月1日开园打造4A景区,这将更加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也为打造全域旅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