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长征 一本读不尽的“教科书”
  姚骏骊/文
    对于红军长征,几代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对于长征中的诸多故事,不少人皆耳熟能详。今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举国上下都在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因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本永远读不尽的“教科书。”
    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击、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大炮袭击、到处是关卡、随时有敌人。红军不仅要行军,还要作战,更要保存实力,在这样险象环生、一路荆棘的行军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级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为党中央扎根陕北奠定了基础。
    我从小就是听着长征的故事长大的。每到少先队活动日,辅导员老师都要拿张《中国少年报》给同学们讲故事,而讲得最多的,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受过这一革命传统教育的人,对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故事如雷贯耳,其鲜活的故事百听不厌。其红军情怀、军人情愫、英雄情结鼓舞、激励、鞭策了几代人。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篇《长征》,是我们人人会背的篇章,就连小时候背的草绿色黄挎包式的书包上,都烫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字样。那是多么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的大行军。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既是中国革命史的奇迹,又是世界军事史上伟大的壮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长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等,无论在80年前的长征时期,还是在80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阶段,都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同时,长征是一本读不尽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向上积极态度;一生做人、做事、处世的多种应变能力;面对困难、险情、绝境的灵活战胜方法。
    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就有无穷动力;抓住机遇、不怕挑战,就能充满生机;齐心协力、不断创新,就会充满活力;自我加压、无私奉献,就会焕发工作热情;目标一致、不遗余力,就会激发工作干劲;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就会引发多种成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