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打造省际线上的红色旅游产业






张亚男 李勇 张新龙 文/图
作为有着红色文化底蕴的省际村,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产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是摆在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的一个现实问题。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是陕南最早建立党组织的红色热土之一,80多年前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鄂陕革命根据地、鄂陕边区最高政权也在这里成立。近年来,山阳县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扶持举措,但是对于袁家沟口这样比较特殊的村子,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坐落在山阳县城西部的袁家沟口村,现有村民491户,1950人,辖11个村民小组。长期以来,袁家沟口村的经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林果种植和零散养殖,加上外出务工,群众的生活虽有改观,但距离实现全面小康仍有一定的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加大了对袁家沟口村的扶持力度。2016年,当地政府将袁家沟口村列为2017年脱贫摘帽村之一。这也就意味着,袁家沟口村将要借助精准脱贫所带来的机遇,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
新的形势不仅给袁家沟口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中的压力。根据县、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袁家沟口村结合自身潜在的优势,在有关政策引导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我们将依托红二十五军建立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红色文化基础,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目前,袁家沟口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规划已经出台,相关的项目申报设计已经完成前期的各项工作。”在“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团抵达袁家沟口村后,小河口镇党委书记申俊锋说。
“在脱贫摘帽中,我们村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将对传统产业的品质进行提升。2016年,我们将建设优质核桃500亩,优质板栗1000亩,连翘、黄芪、茱苓等中草药1000亩,木耳1000架。”谈到产业发展,支部书记曹昌恩对笔者说。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唯一的资源就是红二十五军留给后人的财富,要开发这些红色资源,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地一位村民说。
在袁家沟口村西南一隅的山坡上,安葬着“布口袋”之战的红军烈士。狭长的青石板街道上折射出古朴和厚重,近乎完整的红色遗产等待着利用和开发。
“在以前,我们村的收入大多要依赖于劳务输出,最多的时候务工人员超出700多人,他们涉及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加工、矿产等,这些外出打工者中也不乏有一些成功人士。现在国家提倡回乡创业,村上也就考虑是不是让这些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这无论是对有成就的外出成功者,还是留守在村里的人都是一件好事情。”县卫计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蔡振锋谈到产业发展,将一些正在酝酿的措施方案对笔者和盘托出。
目前,袁家沟口村在产业发展中初步形成了林果、加工、红色旅游以及中药材四大产业,而且县委、县政府以及扶贫包联单位的扶持为袁家沟口村的发展在基础设施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为袁家沟口村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前,红军在长征的路上,为袁家沟口村留下了一处精神文化遗产。80年后,袁家沟口村人又借助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为袁家沟口村的产业发展和老百姓的小康梦铺设了一条阳光产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