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脱贫攻坚战 陇县在行动






高虎林 本报记者 王根平 文/图
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六盘山扶贫片区县,全县有贫困村103个,占村总数的65.2%,脱贫任务极其艰巨。作为关天城市水源涵养地和饮用水资源保护地,单一的产业结构,使陇县在“保持生态”与“加快发展”中处于两难选择,摆脱贫困,成了26万陇县人民共同心愿。
精准识别 解决好帮扶谁的问题
“精准脱贫,首先要搞清楚谁是贫困户。”这是陇县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
陇县结合贫困户认定九条标准,制定了贫困户精准识别“九条红线”标准,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每个贫困家庭入户核实,逐个识别,确保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应进则进,应退则退,数据信息真实准确。
严守政策底线,摸清贫困底子。坚持按照“七步工作法”(广泛宣传、入户调查、汇总审定、提出申请、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录入系统)工作程序,村上成立了由村两委会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联评工作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没有人卧病在床,逐户排序评议,逐村逐户填写《贫困村信息登记表》和《贫困户信息登记表》,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对公示公告有异议的入户调查核实,弄清情况和原因。最后通过镇、县审定公示公告,锁定精准扶贫对象,做到了程序公开透明。
通过精准识别,陇县最终确定贫困人口13715户48693人,贫困发生率20.1%。其中,一般贫困户9005户35493人;低保户4057户12537人;五保贫困户653户663人。
精准扶贫 解决好谁来帮的问题
“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人口掉队”,这既是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陇县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进行顶层设计,建立“1+10”“1+7”工作体系,围绕“一个目标(贫困县摘帽)”,抓好“两个对接(移民搬迁与雅村建设、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倍增)”,落实“三个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项目保障)”,实施“四大工程(大社区、大园区、大配套、大服务)”,建立“五大机制(项目资金整合、改革创新、典型示范、包抓帮扶、奖惩考核)”,抓实干部驻村帮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层层立下军令状。县上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负责全县脱贫攻坚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各镇党委、镇政府作为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队。镇、村两级作为真正的“战壕”,承担做好发动群众、调查摸底、信息核实等工作。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主任)与村“三委会”绑在一起,推进精准扶贫项目落实,做到村不摘帽、工作队不撤退。
四级帮扶全覆盖。34名县级领导包抓10个镇,134个县级部门(单位)包抓103个贫困村,3358名机关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125名贫困村第一书记(主任)“三真一创”专职搞扶贫,全县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单位和组织,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党员和干部,没有与扶贫无关的工作和任务,营造出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浓厚工作氛围。
精准施策 解决好怎么帮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陇县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目标,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精准发力,对症施策,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扶贫工程。创新实施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内容的“菜单式”产业脱贫新模式,由贫困户自主选择脱贫项目。强力推进光伏扶贫。支持城关镇高堎村、曹家镇红星村实施10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32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多业生态旅游融合和产业带动,鼓励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关山草原、龙门洞为主线,西武当、雷音山、秦源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固关街、高楼、新集川、范家营、团结等24个村370户农家乐为补充的网格化全域旅游格局;支持发展电商扶贫。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功能及配套设施,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有效对接,加强贫困村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初步实现贫困村网上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服务全覆盖,中心村电商服务全覆盖。
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通过实施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引导边远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117个村1380户贫困户有序地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搬迁。陇县上制定出台符合全县实际情况的易地移民搬迁政策标准,建设集中搬迁点36个,完成投资4300多万元,引导487户贫困户进城安置入住新居。同步加大对搬迁安置户的后续产业扶持力度,配套政策措施,初步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的目标。
就业扶贫工程。依托职业学校等培训力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1+1+1”培训30期。搭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对接平台,提供就业岗位19183个,支持县内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1560人,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带动贫困人口外出就业5132人。初步实现2万人次培训目标。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小微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043人。
教育文化扶贫工程。按照定点定向原则,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教育扶贫体系。投入资金1.07亿元实施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项目39个。投入资金992.72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全覆盖,为895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发放生活补助费33.5625万元,为4320名中小学生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费248.05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44.6万元,2015年秋季贫困家庭学费补助金105.44万,扶持贫困高中生2764人;发放职业高中阶段2015年秋季贫困家庭学费补助金45.6万元,资助152人;发放山区生源地学生往返校交通费补助19.56万元;42所学校建立城乡学校教育联盟,115名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
金融扶贫工程。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贫困村金融便民服务室全覆盖。设立县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依托扶贫互助资金和“粮改饲”试点资金,建立了扶贫、畜牧养殖两个1000万元贷款担保基金,通过两个千万撬动农商行、邮储行发放产业贴息贷款1个亿。累计投放精准扶贫“农户贷”共383户2496万元;扶持专业合作社精准“产业贷”12户1240万元;发放创业促就业贷款42笔336万元。
生态保护扶贫工程。以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雅村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林下经济、苗木产业,实行生态补偿,积极实施二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00亩,90户退耕农户受益,其中贫困户60户,共落实政策补助资金200万元;实施天保工程、三北工程造林建设任务7000亩,落实资金210万元;组织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7000人参与造林,实现务工收入146万元;将贫困户权属范围内尚未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35.12万亩林地纳入补偿序列,兑付5个年度补偿资金1951万元,涉及贫困户2600户8000多人,兑付补偿资金83.2万元,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04元。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坚持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重点建设,加快103个贫困村的村级道路、农村危房、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农田水利、信息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总投资1.68亿元的农村水、电、讯及水土治理、通村路改造、基本口粮田等项目147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累计改建完善通村水泥路15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改造基本口粮田4800亩,架设供电线路33.25公里,架设通讯光缆232.3公里,设置光分纤箱550个。“广电扶贫·宽带乡村”工程全面启动,附挂光缆103.2千米,宽带信息辐射到八渡高楼等38个村和城关杨家坡等6个小区。
强本固基扶贫工程。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实、能力强、真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到贫困村工作,把村“两委”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快推进贫困村监督委员会建设,继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陇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的关键战役。集林区、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陇县,正在举全县之力,全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按期摘帽,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的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