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桑树村:商於古道上的茶海花园










张新龙 徐晓晓 张辉 文/图
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是豫陕相邻的商於古道,这里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战斗足迹。桑树村,商南县一个省际线上带有红色印记的坐标,被称为入陕第一村。红色文化积淀,民风淳朴厚重,人民勤劳智慧,政府宏观指导,为这个省际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储备了强有力的后劲。
桑树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3032人,土地面积2700多亩,其中耕地1800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0400元。
近年来,桑树村形成了以茶、菌、林果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镇、村两级还因势利导,激励更多的村民走自主发展创新之路。
“这是政府帮我盖起来的房子。政府还给我发放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帮我把豆腐坊发展起来了。”58岁的村民殷书海对笔者说。
几年前,殷书海的儿子意外受伤,为此家里欠下了债务,日子仅靠不时中断的豆腐坊收益难以为继。镇、村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他争取到政府扶持的贴息贷款,使殷书海摆脱了窘迫的生活状况。“现在我一次就能买5万元的豆子,1万元的柴火。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做150多公斤豆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在桑树村海棠花卉种植基地,身有残疾的村民朱家朝说,由于自身残疾,外出打工的路子走不通。后来政府招商引资,引来了海棠花卉基地,他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花卉基地。这样以来,土地流转资金解决了吃饭问题,自己还在花卉基地干了一份管护的活,尽管每个月只有500多元的工资,但总算是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海棠花卉基地给当地村民,特别是一些贫困户提供了一个临时就业的平台。“花卉基地用工量大,最忙的时候每天要七、八十人干活。平常都有十多人长期在花卉基地干活。”桑树村党支部书记殷书康说。
谈到桑树村的产业发展,殷书康说,并村之后,各组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目前23个村民小组中,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产业,从茶叶、油茶、核桃的种植,到猪、羊、大鲵的养殖,传统产业在新兴的产业带动下有了新的活力。
54岁的汤满江家中有4口人,以前也在做香菇种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苦心经营了十多年之后,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规模一直没有跟上去。2014年,唐满江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香菇种植首次突破7000袋,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自家80亩茶园三五万元的收入之外,谢家店村民张宏娃每年还要给别人加工5000多公斤的茶业,刨去人工费和电费,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如今,张宏娃注册的龙岭茶业在县城的茶艺街有了自家的茶叶专营店面。像张宏娃这样规模的种茶户在桑树村还有很多。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桑树村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机地调整。截至目前,桑树村已经形成了25户产业大户,产业基地14个,各类产业协会(合作社)5个,千万元以上的支柱产业3个,户均3000袋的香菇种植年收入1500万元。
桑树村,这个坐落在省际线上的边远山村,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寻求产业带动效应,完成产业发展的蜕变。在以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做替补的思路上,带给3032名村民的远不是一个经济指标的提升,更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