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庾岭镇传来风琴声








文/王思露 刘俊 李勇 图/吴刚民
“我从庾家河岭路过,纪念亭碑前放满了花圈,我多次听说过,这里牺牲的红军战士,永远留在了这山坡,烈士血染这山河,与松柏相伴……”一支悠扬的手风琴曲伴随着苍老的嗓音,从丹凤县庾岭镇缓缓传来。
顺着音符,“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团来到了一幢灰瓦泥墙、殷红木门的老房,门楣正中悬着“春茂永”的老匾,推开咯吱作响的门,看到站在里面拉手风琴的,是一位身穿蓝色军装的老人,他把琴抱在胸前,手指在漆黑的琴箱和乳白色的琴键上来回变换,整个身体也随着旋律左右摆动。
越雄关险隘 树长征精神
琴声把我们拉回到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街“春永茂”药铺召开的18次常委会议,讨论建立新的根据地问题。
冬日暖阳,红二十五军的排哨正在庾家河东山坳口站岗执勤,“也许是因为当时阳光太过和煦,过度疲劳的排哨正靠在这休息”,庾岭镇党委副书记余斌手抚过石壁,“由于警戒疏忽,红二十五军发现敌情较迟,敌军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
听到枪声,鄂豫皖省委立即中止会议。副军长徐海东和军长程子华先后带团实施反击。“激战中,徐海东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钻进去,由后颈穿出来,满头满脸全都是血。”说到这里,余斌表情很凝重,“在前沿阵地手擎望远镜观察敌情的程子华,也身负重伤,子弹穿过手心,两手4个窟窿,造成终身残疾。”
此时,采访团来到了庾家河战斗佚名烈士墓碑前,200余名浴血奋战烈士的残骸合葬在这里,“为纪念这次战斗牺牲的革命烈士,立碑勒石,以志永念,”2013年,庾家河战斗佚名烈士墓碑在此建立。
远处程子华墓碑上“军长程子华战斗中曾在此负伤”这几个红字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余斌告诉大家,程子华和徐海东的后辈们都曾多次来到这里,进行缅怀和瞻仰。
听爷爷讲红军的故事
如今,再没有人到“春茂永”药铺抓药治病了,大多都是慕名而来参观“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的。
刚才那位拉手风琴的老人杨青山,就是这家药铺的后人。已经60多岁的他看起来很精神,“我是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杨青山说,爷爷以前就是这里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一辈子的工作。
“爷爷缝合过的伤口不计其数,其中,就有徐海东的面部和程子华的手腕。”说起爷爷如何妙手回春,让徐海东起死回生的故事,杨青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后面的凳子,说当时的徐海东血流如注,就躺在那里,还说爷爷把牛黄、麝香调制而成的药涂在自己的围巾上,敷住伤口……
“第二天早上,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红二十五军军部的名义,在我家门口摆了一排桌子,散发‘什么是红军’的传单,当时街上有讨饭的、有壮丁,但他们心里都认定了一件事,‘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只要参加了红军,人人都有饭吃。’瓦蓝色的军装让每个人都有房住,衣服、帽子上的星星,就像夜空中的钻石,照亮百姓前进的道路,那天,参加红军的达300多人”,这也是杨青山最喜欢讲的故事之一。
红军里大多是工人、农民、贫民士兵,他们最能代表穷人的利益,所以红军和穷人的关系特别亲近,这点倒是很像庾岭镇政府和村民的关系,“庾家河战斗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红色记忆,庾岭镇也将会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带动农民群众就业致富”,庾岭镇党委副书记彭博说。如今,丹凤庾岭镇这方红色热土上,到处都是农民的笑脸和悠扬的手风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