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互联网+土地流转”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搭起新框架
民政部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7月份洪涝、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7018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290.8千公顷,其中绝收1515.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31亿元。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压力陡增,如何有效在自然灾害中保产,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推动建设减灾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不失为良策之一。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集约规模化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而近年来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
多地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
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完成181万亩。为了加快完成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797万亩的任务,重庆市重点着手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方面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据悉,“十三五”时期,已有3家国有银行给予重庆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授信额度为360亿元。
此外,在近日福建出台的《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表示,“十三五”规划期内,全省将建设完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性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851万亩。目前福建各级政府正协调项目落实、资金拨补、责任管理等事宜,力促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为土地集约规模化插上希望的翅膀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到“旱涝保产”,为农民的收益保驾护航。
但是在土地集约规模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及土地评估不专业、贷款难等带来流转不畅问题,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度受阻。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崛起,让政府和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希望。(农民日报)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压力陡增,如何有效在自然灾害中保产,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推动建设减灾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不失为良策之一。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土地集约规模化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而近年来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发展对农地规模经营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
多地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
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完成181万亩。为了加快完成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797万亩的任务,重庆市重点着手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方面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据悉,“十三五”时期,已有3家国有银行给予重庆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授信额度为360亿元。
此外,在近日福建出台的《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表示,“十三五”规划期内,全省将建设完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性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851万亩。目前福建各级政府正协调项目落实、资金拨补、责任管理等事宜,力促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为土地集约规模化插上希望的翅膀
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到“旱涝保产”,为农民的收益保驾护航。
但是在土地集约规模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及土地评估不专业、贷款难等带来流转不畅问题,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度受阻。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的迅速崛起,让政府和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希望。(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