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稻田沟里捉鱼

    南郑 秦海生
 
    小时候,农田很少使用化肥、农药。只要是水域,就会鱼儿成群。溪涧里,水沟中,稻田里,但凡有水,就会有鱼。
    记得1961年夏天的一天,正当午时,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人们都猫在家避暑,谁也不愿出门。这时正在做午饭的母亲,要我到自留地去摘点辣椒,等着做菜用。我虽然心有不愿,但兄弟中谁叫我是老大呢!只好找出竹筐,挎筐沐骄阳,出得家门来,眼前就是南北方向的水渠。顺渠而上,走不多远,就听得稍低些的稻田里,“噼噼……叭叭……”响个不停。
    顺着发声方向看去,原来因为晒田控苗的原因,稻田里的水放了个干净。距水沟不远处,有一个近3平方米的低坑,声音就是从这坑里发出的。低头寻声细看,好家伙!全是鲫鱼,争先恐后把头上浮,呈缺氧状呼吸。
    这一发现,使人兴奋不已。我平心静气,先在旁边修一个约摸半平方米的小水坑。然后,取来胯下的小竹筐,将筐口平对着水坑沉下,猛地向前拉,然后突然提起,筐里就有了好几十条大大小小的鲫鱼。我把捕捞的鱼倒入修好的小水坑,再重复以上动作。约摸忙碌了半个小时,竟然装了满满一竹筐。回家一称,足足二十多斤。
    这意外的收获,让全家人为之兴奋。在家门前的水渠边,全家人齐动手,除鱼鳞,挖鱼鳃,挤鱼肚,不大工夫,清洗完毕。母亲找来面粉、调料之类,把清洗好的鱼儿放进去,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稍时入味。铁锅里倒入菜籽油,烧至滚烫,小鱼儿一条条放入油锅。霎时,香盈满屋;“哧溜、哧溜”一阵,就变得黄葱葱地了。“好了,好了”,父亲忙不迭捞起一条来:“先让今天的大功臣尝尝。”
    我虽然馋得口水直流,却推辞说:“还是爸、妈先尝吧。”
    母亲笑道:“推辞啥哩,都要起锅了,多着哩。”
    那时候,生活艰难,吃的用的什么都缺。谁家做点什么美味,都瞒不了邻里。不大一会儿,叔叔、婶娘们、表兄弟、表姐妹们,都趋香而至。叔叔还拿来了珍藏多年的一瓶白酒。
    爸爸说:“这可是稀罕之物,舍得拿来共享?”
    叔叔说:“舍得的,舍得的!”
    说着,笑着,就着油炸鱼,喝着老白干,满屋的人都开心。那气氛,就如同过年。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转眼间,我已鹤髯,额头布满沧海桑田。遥想当年,山清水秀,稻鱼满满,邻里融为一家;狗吠鸡鸣,小桥流水;老树新枝,稚童嬉戏,情趣盎然。而如今,为了高产,化肥加量施;毒死了田里的青蛙、癞蛤蟆,害虫疯狂地繁殖;为了保产,农药打头阵;为了效率,旋耕机突突地,把蚯蚓等益生动物统统打死。土地累得喘不过气,被透支到了极限。人们沉思着,也许应该有更好的耕作模式。
    好在这些年,我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已实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项行动已在路上。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以至负增长已付诸行动。相信,随着环境改善性恢复,溪涧里,水沟中,稻田里,鱼儿成群已不再是梦。
    我们期待着,梦想成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