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谭家村里看家风








冯长涛 文/图
刚走进环线路边的谭家村,郁郁葱葱的塔松旁,青砖白墙的碑上,“坚韧勤劳、朴实肯干、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团结自强、豪爽仗义……”谭家村简介中这行红色的字显得很是醒目。
作为关中最大的山东移民村,百年历史,如今村中4千余村民,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一种最朴实的家风家训,演绎并传递者着最祥和的“感动”。
7月14日,笔者来到西安市阎良区,讲述关中最大的山东移民村谭家村家风家训背后的“故事”。
上门女婿和妻子精心照料3位老人
村道边的皂角树上一掌长的皂角挂在树梢,随风轻摇动,绿化用的小叶篱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68岁的马学文和小他2岁的妻子孙秀琴,正在院子中收拾花草,一条小黄狗活蹦乱跳地在他们周围窜来窜去,兴奋异常。作为上门女婿,马学文数十年来,和妻子一起精心照料了3位老人,直到82岁的奶奶、95岁的爷爷,和87岁的父亲相继安详地离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识字的孙秀琴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提起丈夫自己开车,带着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她也是很理解和骄傲的。
在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吃了一辈子“苦”,没出过远门,深有体会的马学文从2008年开始,有着30多年驾龄的他,每年都会自己开车,带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去北京,回山东老家寻根……”做这些马学文从来都不收钱。
勤劳创业服装厂里故事多
39岁的石磊自从大学毕业,回到自己家的服装厂里工作后,有一种最深刻的感受——他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是在一起的。和同龄人比起来,他没有“玩”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参加同学聚会。
1978年,有着裁缝手艺的母亲开始在西安康复路卖自己做的童装,父亲帮忙进布料、拉货,一家人的生活是忙忙碌碌。
“我们山东人都挺勤劳也能吃苦的!”60岁的石卫卫回忆这一路创业打拼的历程,并不觉得“苦”。对比他的父辈们在生产队人工打井的日子,觉得幸福多了。
从最初的8个人,发展到60多名工人,谭家村里的这个童装厂,还带动了周边一些小的童装厂,解决了当地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咱们盖了新厂房,进了新设备,想多挣些钱,咱们工人的福利待遇就能更好一些!”石卫卫把厂子交给儿子管理也有6年了,他时常提醒儿子的就是这句话,如何让工人在厂里得到更多的实惠。
老赵在村里是个“热心肠”
午饭后,赵功建把自己正在上初三的孙子赵天琦叫到身边,爷孙俩没事聊聊天,赵功建最爱叮嘱孙子的就是好好学习,别在学校与同学闹矛盾和顶撞老师,要热心帮助别人。聊完,赵功建又走到店门口把所有的石材摆放整齐,在他眼里要村里干净,那家家户户首先要把自家门前卫生也收拾干净,不能乱堆乱放。
68岁的赵功建,在谭家村是个有名的“热心肠”,特别是在红白喜事上,作为“账房先生”都会有他的身影,就是凭着极高的“威望”,老赵在村里的口碑特别好。
1969年当兵,1971年入党,赵功建说,他的人生经历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当兵的日子,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意志力”和“正义感”,以至于到了已近古稀的年纪,面对坏人坏事,都是仗义执言。
“从小就喜欢书法、绘画、石刻!”凭借自己这种独特的爱好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赵功建过年过节最爱给村里免费写春联,他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遇到生活困难的村民需要做石碑刻字时,赵功建只收一个石材费,人工费都是全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