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晒伏

    岐山 赵林祥
 
    农历六月六前后,西府一带农村人,都喜欢把保存的秋冬衣物翻出来,一件件搭在院里的晾衣绳上,大日头下暴晒一天,然后收存起来,乡里人把这种老祖宗传下的习惯称为“晒伏”。此时,节气即将入伏,正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高的时节。在日晒风吹中,据说驱走衣物因长时间闲置积聚的霉气,防止发霉,免遭虫蛀。
    过去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平常人家做一件新衣服很不容易。农人穿的都是自织自染的蓝布衣物,粗粝而厚实,俗称“老布”。那时候成衣少见,扯一块布料还要布票,即使有钱也难买到。孩子多的人家,一般只给老大做一身新棉衣,洗洗刷刷,缝缝补补,老大穿过老二穿,直到最小的孩子穿不成了,也舍不得扔,拆掉布片,将抖落成疙瘩的棉花掏出来,拿到街上重弹一遍做新的。
    在我小时候,年年入伏前,母亲再忙也要晒伏。选个晴朗的日子,发动全家人齐上阵,分工协作忙活起来。父亲和大哥在院里树上绑绳子,母亲翻箱倒柜,将存放的棉衣秋衣、被子褥子,一件件掏鼓出来,塞到我怀里,传给院里晾衣绳下的大姐二姐。在我出出进进不歇气的奔跑中,一会儿工夫,缠绕在树间的晾衣绳上,搭满了七长八短、花花绿绿的各色衣裳。大姐喊叫着没处搭了,父亲就把屋里闲置的凳子椅子拿出来放到院当中,直到墙角的柴垛,后院的鸡棚上,向阳的树梢间,都挂满了晾晒的衣物。母亲这才停住手,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走出屋,撩撩额前花白的头发,面对一院自己亲手缝制的衣裳,眼里露出少见的自豪和舒坦。
    接下来,母亲带着姐姐,开始一件件查看晾晒的衣物。抻抻这个,摸摸那个,仔细地捋平皱褶,挨着抠掉霉点,不厌其烦地逐一摆弄。对母亲来说,家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有一个故事:哥哥的蓝褂子是她熬了一个冬长夜,自己织布做的;姐姐的花棉袄,是攒了一个月鸡蛋换来的洋布;那面最好的绸缎被子,足足喂了一年猪,才置下的上等被子面……母亲讲着说着,或许劳作的喜悦难以抑制,一曲古老的晒伏歌,冷不丁脱口而出:
    六月六,晒红绿,
    海里龙王挂龙袍,
    凡间百姓晾衣物,
    不怕虫咬不怕蛀,
    龙王保佑风雨顺……
    晒伏的习俗,古老而悠远。在入伏前一段时间,随便走进西府一户人家,明丽的阳光下,满院里全是晾晒的衣物,白的衬衫,黑的棉袄,蓝的罩衣,红红绿绿的毛衣、被子、褥子,在仲夏的熏风里,万国旗一样琳琅满目,五彩多姿。为夏收后农家悠闲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晒伏,晾晒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农人收获后的喜悦,清贫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寄予未来的美好期望,华夏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一并得到体现和传承。其实,珍惜衣物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