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斩断“穷根”奔富路
——华州区杏林镇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龙源公司的股金证寄托着石堤峪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移民搬迁小区——朝阳社区,石堤峪群众的新家。
    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国同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调研了解精准扶贫工作。
    华州区区长朱福俊深入百合种植基地查看百合长势情况。
    市委副书记王春阳深入石堤峪调研精准扶贫。
    通讯员 时鹏 王宇 本报记者 高丽娜
    近年来,杏林镇在华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移民搬迁与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整合农村资源优势、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三大脱贫攻坚战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实施移民搬迁 改善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居住条件恶劣是造成山区群众贫困的一大因素。自2014年以来,华州区杏林镇紧抓移民搬迁与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全力打造“一体六配套”(即房屋主体,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后续管理配套)搬迁安置点。
    杏林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1000万元,在朝阳社区建设两栋服务性综合楼,8月底前可以投入使用。社区有了超市、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同时投资近200万元对小区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并修建了透视墙、安装了摄像头,解决了稳得住的问题。
    “早些年的苦日子不敢回想,身居山区,交通闭塞,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山上的贫困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家里几亩薄地收成低,有吃的,没换零花的。一年到头落不下几个钱。”
    “现在呢?”
    “如今住到城里,孩子们上学,大家医疗、购买东西都很方便,外出打工也方便多了。在原住处政府不光免费建猪圈,而且还免费给了10头猪崽,咱们不用花一毛钱,到今年底猪就可以出栏了,一头猪能卖个3000左右,收入自然增加了不少,这穷日子变成了好光景。”
    说起变化,孙明生满脸都是幸福。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越来越多的“孙明生们”尝到了移民搬迁的好处。预计到今年底,杏林镇石堤峪内473户2018人将搬迁入住达到80%以上。
    华州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国说:“华州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来抓,朝阳社区移民安置房价格低廉,大大降低移民进城门槛,主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在民生上舍得投入,通过整合涉农部门有关项目资金1700万元,移民搬迁户以每平方米750元价格购买新房,其余费用由政府补贴承担。”
    让山里人变成城里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斩断了“穷根”,还有效缓解了县城企业招工难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
    壮大三大“战区” 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没有创新是很难推进的。杏林镇按照地理区域理性提出了以南部山区、中部商贸区和西部农业区3个脱贫攻坚“战区”。吉林镇镇长乔建表示:“脱贫就是啃骨头,我们有决心啃下所有难啃的硬骨头。像灰池村这样的硬骨头,我们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扶持,整村推进。”
    在南部沿山石堤峪战区,他们选择四个主攻方向,整合各部门资金,实施整村异地移民搬迁。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百合后续扶持产业,群众持股金入股,并可务工挣薪。再依托南部山区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原生态家庭养殖业,并做大做强花椒、核桃、板栗、松子等传统产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目前,镇政府协调包联部门筹集资金40万元,给石堤峪四个村修建猪圈15个,牛羊棚5个,购买赠送150余头生态猪仔,120只山羊,还进一步扩大了食用百合和干杂果种植面积,可基本解决群众致富的问题。
    在中部商贸战区,以发展二、三产业为突破口,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和带领群众发展餐饮、运输、建筑、加工等产业,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同时,对城乡结合部有商贸条件的李坡村、磨村两村采取设立“精准扶贫创业示范区”,在两个市场为18个贫困户实行“免摊位费、免管理费、免证照费”的拎包经营政策,并为每户提供1000元的启动资金。
    在西部农业战区,以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为主阵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取“公司+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发展养殖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3个“战区”的提出,让脱贫工作更加具体化,有了对象,有了任务,有了方法,干部群众都托了底,更标志着杏林镇摆脱了脱贫攻坚小打小闹的局面,迈开步子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对此,乔建表示,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年脱贫计划,今年脱贫308户1053人,2017年脱贫267户970人,2018年脱贫188户606人,最终实现全面脱贫。
    整合农村资源 盘活农村经济
    为聚集农村分散的生产要素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2015年杏林镇开始探索“三变”改革:村集体将“沉睡”的集体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成为股东。
    康坪村贫困户孙凤彩,她将山地流转到华州区龙源生态有限责任公司,一方面自己在公司务农耕作领工资,一方面参与公司分红。
    此外,该公司在搞好入股群众分红的同时,优先吸收山区群众务工,并在提取公积金时,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补助。三年来,解决山区闲置劳务工12000多工日,支出务工工资100余万元;扶助、慰问残疾人25人,贫困户12户,总计支出20余万元。接着再次出资200万元,成立华州区亲有缘百合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到统一供应百合种球、统一种植百合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回收百合、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基地认证等“统一”服务。
    杏林镇党委书记胡群敏认为,“三变”改革为农业规模经营构建了新模式,也为实施精准扶脱贫找到了新路子,各项政策向脱贫倾斜,各种资金向脱贫聚集,更多项目向脱贫靠拢,各方力量向脱贫整合,让辖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