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洛南:移民搬迁铺就幸福新生活
    高耀镇西塬村。

    古城街移民新区。
    石门河西移民新区。
    刘卫锋 花鹏 本报记者 王根平
    洛南县按照“以产定搬、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产搬同步”的思路,紧盯全年6676户26704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抢抓政策机遇,以“五坚持五着力”推动移民搬迁工作上台阶,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加快形成规划引领、持续推进的移民搬迁新格局以产定搬。加大移民搬迁与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衔接力度,全面加快2016年13个集中安置项目和2017年度10个集中安置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工作。着力提升搬迁水平。按照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和移民搬迁“四位一体”总要求,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人居和谐的移民新区。
    五坚持五着力 强力推进移民搬迁
    坚持科学规划,着力提升搬迁水平。按照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和移民搬迁“四位一体”总要求,科学编制规划方案,优化安置点产业发展布局,同步推进安置房建设、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和商业设施等,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人居和谐的移民新区。
    坚持统筹安排,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利民惠民和符合政策要求的原则,稳妥推进“四房融合”工作,目前已经与13家房企签订2816套房屋回购协议。开展“一站式联合办公”,为各镇办集中办理项目前期的征地、立项、规划、设计、环评等手续。
    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动精细化管理。按照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规范提升年”安排,完善提升全县16个镇办所有移民搬迁档案,通过专人包抓、巡回检查、通报点评、现场办公等措施强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为完成全省移民搬迁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难点突破,着力提升后续服务管理。按照“物业管理公司化,民生保障社会化,实现了移民安置新区有服务机构、有办公场所、有配套设备、有规章制度、有工作人员“五有”标准,做到了服务到位、制度完善、档案规范。
    坚持试点创新,着力打造移民搬迁工作亮点。着力打造提升古城街、石门河西、阳光庭园移民小区。重点围绕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文化氛围浓厚等文明小区创建标准,全力推进石门镇河西移民小区创建为市级“文明小区”,努力打造移民搬迁新亮点。
    培育产业 搬迁户致富有保障
    去年春节前刚搬进古城镇兴龙苑移民小区的姜海潮,新屋里电视、冰箱、沙发等摆设应有尽有,客厅中间墙上那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温馨而祥和。
    “我们原来住在谢底村4间破土房,山大沟深的,儿子娶媳妇都困难。搬迁后住着政府补贴的楼房,以后娃上学、看病啥都方便。我现在附近的竹艺加工合作社上班,儿子在古城街办了个修车铺,一年能挣5万多元呢。”姜海朝说话间充满着幸福的微笑。
    洛南县科学制定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现已建成市级洛河工业园区、西部片区洛河源旅游景区、北部片区旅游脱贫示范区及东部片区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布局,形成规划引领、持续推进的移民搬迁新格局,在县城周边和古城、三要、保安等集中安置点同步配套建设设施蔬菜、特产加工、食药用菌等农业园区、旅游农家乐集群,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同时依据安置点人数及所处位置,规划一定数量自购自营或分购统营商业用房,拓宽搬迁移民基本生活和就业门路。
    县上重点扶持“洛猪”、“洛桑”、“洛果”、“洛烟”、“洛薯”五大“洛牌”产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引导搬迁群众实现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富民”。目前,全县建成省级农业园区1个,建成家庭农场8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5个。
    如今,移民新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遍布洛州大地。农民住上了单元房,用上了抽水马桶,出门购物有超市,外出健身有广场,千百年来传统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善,移民户结束了祖祖辈辈住山靠山的农耕生活,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