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褒河之上 话语奇迹










本报记者 王根平 通讯员 杜延军 文/图
5月26日一大早,省内著名作家、诗人莫伸、朱文杰、商子秦、子页、丁晨及中国交通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农村报和陕西交通报等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一行15人,从古城西安出发,经西汉高速,一路南行至汉中勉县境内的石门水库附近,从国道316深入到秦岭腹地,来到正在建设的宝汉高速公路汉中(石门)至坪坎段(以下简称汉坪高速)项目建设工地,开启了一次行走在褒河之上的采风之行。
现代化的经典高速
汉坪高速公路全长88.172公里,桥隧比例达85.87%,双向6车道,总投资147.89亿元,是国家高速公路银昆线(G85)在陕西境内的重要一段,这也是陕西省继西(安)汉(中)、西(安)(安)康、西(安)商(南)、商(洛)漫(川关)4条贯穿秦岭南北的高速公路之后,修建的第5条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在建项目,更是陕西“2637”规划中最后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7月底开始建设,到2017年底将建成通车并投入运营。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大改善陕西关中西部与秦巴山区人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负责管理汉坪高速公路建设的是陕西高速集团宝汉公司所属的汉坪建设管理处。作家和媒体记者在石门水库栈道旅游风景区旁的牛头山隧道施工现场,听完汉坪建设管理处副处长王宇军从项目的线路设计选线、周边环境、施工进度控制、安全管理、现场“五化”标准工艺施工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对于建设者的付出,同行的作家记者灵感触发,大加褒赞。
拥有大爱的文化高速
汉中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创造精神的聚集地,世界上最早的隧道、栈道都在汉中境内。汉坪项目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沿线拥有褒谷口、褒斜古道、石门栈道、石门水库、萧何追韩信处、张良庙等众多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风景秀美,气候宜人。
行走在汉坪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的山水之间,秦蜀古道,丝路栈道,褒斜道沿褒河水贯穿全境,瞬间有一种行径在现代化褒斜道上的感觉。中国第一个公路隧道——石门隧道就在汉坪项目沿线,古人用火烧水击法开挖打通了石门隧道,今天,汉坪人正在用水压爆破法掘进汉坪高速的石门特长隧道。
作家、记者们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秦蜀艰难之路,汉坪人在“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陕西交通精神指引下,应用现代化的“五化”管理手段,再加上汉坪建设管理者在施工工艺、工法、安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断创新,令采风团每一位作家和媒体记者们赞叹不已。
科技含量高的现代高速
汉坪项目全线的桥隧比例高达85.87%,在墩柱及盖梁等高空作业中,全面采用“Z”字形安全爬梯和登高举升车,确保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的安全。在梁板安装时,对梁板顶面和端头采用气动凿毛设备进行凿毛,凿毛效率高、深度均匀,对结构物没有任何损坏,有效达到清除混凝土表面浮浆的效果。在桥面铺装中,推行横向精铣刨工艺,不仅提高了铺装层的黏结力,防止后期路面纵向推移,也改善了桥面横向排水效果,同时还采用全自动桁架式三辊轴整平机(自带振捣功能)全幅一次性浇筑成型,铺装层抹面使用驾驶式抹光机进行收面,浇筑成型快、收面效率高,使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良好。
在石门特长隧道口的钢拱架加工棚里,智能数控型钢冷弯机正在紧张工作中,这不仅大大提升了钢拱架的加工精度,便于施工人员一次安装成型,从而还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在隧道钢结构焊接时,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施工工艺,对焊缝质量也有了保证。使汉坪高速公路项目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示范路,生态环保路、“五化”样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