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现代农业“高台起飞”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毛炜 黄敏 赖雅芬 文/图
20年风雨兼程,悠悠岁月磨砺。1997年,第一届西洽会在西安举办,古都沸腾,陕西狂欢。自此,西洽会成为陕西一个标志性的节日,凝聚成陕西面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农业发展追赶现代化
也是在那一年,西安市高陵县(现高陵区)姬家乡肖家村农民张永利,面对即将成熟的7亩小麦发了愁。由于劳力不足收入有限,机械收割费用高且“一机难求”,他还是和往年一样,提着镰刀站在地头,看着黄灿灿的麦田,犯起了熬煎。
20年后,当初的毛头小伙现在已经成为村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张永利流转的200亩土地从播种到收割直至销售,他一人足以应付。一个电话,农机到地头,后续销售一条龙服务。
可以说,张永利20年的生活变迁,也是陕西广大农民生活的变迁。犹如一个缩影,记录并反映了陕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转型的整个过程。
这一点,洛川果农王军深有感触。他连续五年参加西洽会,每年都有新的收获。譬如苹果新品种的培育,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以及作务方式的调整改变等。从第一年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轻车熟路,王军从历年来西洽会上与中外专家的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启发,设想给自家的苹果贴上身份标识,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独一无二。如今,设想已变为现实。凡是贴有身份标识的苹果,只要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苹果的产地、生长周期、品质等一目了然。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本届丝博会,国际馆涉农企业和产品较往年大幅提升,前来咨询洽谈项目的人络绎不绝。中外元素的相互融合,为双方间的交流合作开创了新机遇。
来自东欧大陆的乌克兰是一个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其农业十分发达,有“欧洲粮仓”之美誉。“乌克兰美酒大家并不陌生,而乌克兰的农产品同样闻名世界。乌克兰的黑土地肥沃滋养,种植的农作物品质非常好,绝对的纯天然无公害。本届丝博会我们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借此平台大力推广乌克兰农产品,而陕西也是一个农业大省,一定有彼此合作的契机。”乌克兰系列农产品第一次“亮相”丝博会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5月16日,在乌克兰展馆内,企业代表李彬彬从乌克兰农产品的种植、品质、特点和优势等方面向各企业代表和游客做介绍。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处于向西开放前沿位置的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日渐紧密。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部出口投资司投资部主任阿丽娅科巴洛娃·艾依詹说:“从2011年至今,陕西与哈萨克斯坦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新能源利用、交通、医疗、金融、教育、旅游等八大领域,已开展或预期开展合作的项目达30多个,希望今后与陕西开展更多的合作。”
丝路平台引领新趋势
作为本报老朋友,陕西翠草碧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治民,号召广大企业家积极投身农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企业家应有的贡献。李治民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水稻等富硒产品生产、开发,打造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环保型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引领和带动水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农业专家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最主要的是要创新科技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向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区域差异较大,各地要根据自身环境、地质、水资源等因素调整农业机制。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将之与互联网接轨,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和农业腾飞营造契机和空间。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自此,世界各国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中国中西部。而作为永久举办方的陕西,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西洽会的意图表现的愈加明显。在此影响下,陕西农业迈向现代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并影响和带动利益共同体“共建新平台,共促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