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大师的“三农”情结
——陈忠实与《陕西农村报》的友情往来追记
    2013年6月,陈忠实先生欣然为《陕西农村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丛书题写书名。

2013年6月,陈忠实先生欣然为《陕西农村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丛书题写书名。
2013年6月,陈忠实先生欣然为《陕西农村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丛书题写书名。
    1990年6月3日,陈忠实先生在《陕西农民报》(现《陕西农村报》)复刊十年之际,为本报题写“醇似西凤酒 厚如黄土地”。
    本报记者姚骏骊代表陕西农村报接受陈忠实先生为本报创刊60周年专门题写的题字。
    陈忠实先生为陕西农村报创刊六十周年题词    2013年4月4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为本报题写了“风雨沧桑六十载,披荆斩棘农报人”。
    本报记者 姚骏骊 /文
    文学天幕的一颗文曲星陨落
    4月29日,刚上班,就传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长篇巨著《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逝的噩耗。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泪水涌出眼眶,将我手里的纸张滴湿了。就在4月28日陕西农村报召开的“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上,还有文友问我:“最近见陈老师没?
    不料,先一天提起,次日陈老就撒手而去。离开了他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读者。
    陕西“三农”是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领域
    熟知陈忠实的人都知道。他对故乡、对农民、对土地、对劳动一往情深。在他笔下,一直有这种情结、这种眷恋、这种守望、这种歌颂。他曾在长达10年间,一直住在白鹿原的老家。创作塑造出了好多泥土芬芳、田野劳作、普通农民的形象。在我的一次采访中,陈忠实告诉我,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白鹿原下那十年。
    他出生于1942年,生日是农历6月22日,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1992年小说《白鹿原》问世,到电影《白鹿原》拍成,整好是20年,《白鹿原》从最初的畅销到现在的长销,已超过200万册。
    2013年,陕西农村报为纪念六十年报庆,要出版一套系列丛书,我去找陈老,他分别为《岁月年轮》《踏石留痕》《乡村记忆》题写了书名,并题写了“风雨沧桑六十载,披荆斩棘农报人”的书法寄语。报庆是6月28日,我邀请陈老出席。他笑着说,我最近身体不好,医生不让我到人多的地方去。我给你写一副字作为祝贺吧。我说,那太感谢您了。陈老后来写下“为农民利益发声,为基层干部壮行”陕农报六十年大庆之后,我去看望陈老。陈老首先拿起书。说,这么厚,这么沉,不容易,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说,我代表报社感谢您对我们工作一如既往的关心、厚爱、支持!他摆摆手说,应该的。回去后,我又写下了《陈忠实盛赞陕农报》,发表在头版上,以示谢意。
    读者永远是他最好的朋友
    晚年的陈忠实,很少外出,生活也极有规律,基本上是宅在工作室。外界各种各样的活动,他能不出席就不出席,但有一件事他是永远不会拒绝的,那就是给读者签名。
    他告诉我,作家写书的目的,就是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白鹿原》自问世以来,以各种版本的发行,每年都在10万册以上,至今发行量已达到近300万册。几乎每天都有读者找陈老签名,少则一册,多则数百册。陈老说,有一个月30天,他一查日历,28天都在签名,还不包括一天几拨的。
    历史厚重的陕西农村报,拥有10万之众的读者。2014年7月某一天,我带着十几位读者朋友去陈忠实工作室。一开门,他说,哎呀!这么多人。我说,这都是你的崇拜者、粉丝,其中,华县这位朋友住在西安已等候了两天,兰州这位朋友把机票都改签了。陈老听后,二话不说就坐在简陋的书案上签名。我看他忙不过来,就主动说,陈老师,今天我来给您当书童。他笑了笑,说,好,你给咱盖章。于是陈老每签一本,我就将他的大印盖在上面。他叮瞩我,章子要盖在他名字上。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照作。一摞摞书籍在陈老手中签名,递给我盖章,我再交给朋友,如接力棒,似流水线,是那样自如、和谐、优雅,不觉已是一个上午。陈老顾不上休息,又与我带去的朋友一一合影,看得出,虽然有些疲惫,但陈老心里很惬意。回去后,我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来当“书童”》。
    近几年,每遇到陈老,他只说身体不好,谁知疾病这个恶魔就在差两个月74岁生日的时候,夺走了这位在陕西文学界、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的生命。
    绿叶归根,人间落泪,记忆永恒,句句含情。文学大师作品的深度、做人的宽度、做事的长度、影响的高度,遥遥领先、无人能及、遥不可及。
    古有司马著《司记》,今有陈公《白鹿原》。当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等纷纷倒下后,当一个城市的文化名人、文化符号消亡后,我们的支撑点又在哪里?须知,用大师精神重塑文化绿洲,需要数代人的努力。
    陈忠实,一位忠于人民、忠于文学、踏实做事、为人平实、干事朴实的人民作家、关中好人、慈祥老人。
    斯人已去,但他的作品的生命力将随日而长,伴月弥久;他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将生生不息,世世敬仰;他在当代文学大师般的地位,将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