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天立人 人立事
“两学一做”正当时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⑧
刘超峰 朱博武 本报记者 刘晓林
一幢幢农家住宅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马路平坦通畅,一处处休闲广场花团锦簇,一池池清水波光粼粼……这是记者在渭南市华州区看到的美丽乡村的一幅幅崭新画卷。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百日行动”,在华州区以“三十日行动”便斩获全胜,完美收官。有人这样评价,撤县设区,为华州区赢得了先机,华州的各项工作犹如注入了“兴奋剂”件件亮眼,处处争先,在继项目建设、植树绿化等重点工作之后,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又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完满答卷备受瞩目。
下茬立势,没有干不成的事
“天立人,人立事。由县变区,宜居、宜业、宜游要成为华州的招牌菜,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成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头戏,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坚决打赢农村环境卫生攻坚战、歼灭战和持久战。”华州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朱福俊在全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上的铮铮誓言以战略的高度,全新的布局,为华州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破局助力,使全区的“三十日行动”高点起步,高效推进,出手不凡,立见实效。
3月10日,华州区就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会议直接开到村一级,规模400余人,会上2个镇、2个村作了誓师表态,随后各镇村层层动员,逐级发动,华州大地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火朝天的人民“战争”。镇村干部齐上阵,农民群众齐动手,机械人力齐出动,村村在行动,户户在参与,人人在冲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白加黑、5+2”的实干苦干精神,短短30天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整治任务,华州大地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
农村环境整治大会战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发动和行政推动。华州区抢用农村环境卫生的三把“利剑”,靶靶中的,剑剑“穿心”:
他们设置“考场”,定高“门槛”,实行验收过关制。全区10个镇186个村整治效果坚持村村到场,镇镇验收,达标者予以通过,不达标者继续整治。对验收通过的排前3名的镇,区上颁发嘉奖令。排名最后3名的镇,区上派工作组逐镇督查推进。整治过程中先后有3个镇反复被打回继续整治。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他们设置“赛场”,比学赶帮,实行观摩推进制。大明镇率先验收通过后,该区组织各镇在大明召开现场会,观摩先进成果,交流整治经验,激励大家干事热情。各镇内部也多次自行组织各村对先进村的整治现场进行学习观摩,全区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种观摩活动100多次,形成了全区上下争先恐后搞农村环境整治的竞争局面。
在采访中,记者在华州区的村村镇镇干部中间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评价:曾经的弱势部门区委农工部,以其强势作为而把华州区乡村搞得地动山摇;斯斯文文的农工部长刘水亮,干起事来硬邦邦,响当当;连农工部普通干部梁洁,也是凡人创出不凡名气,获誉华州“四大名捕”之一的“无情”。这是他们用忠诚的事业心、认真的敬业精神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群众的点赞。更是他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
他们设置“曝光台”,自找问题,自加压力,实行曝光亮丑制。区上专门建立了美丽乡村微信平台,实时曝光各镇卫生死角,播报各镇工作动态,展示各村整治成果,发布整治工作要求。目前华州区美丽乡村微信群(及各镇子群)已成为全区最大、最活跃的一个公众微信群,参与干群成千人,每天发布整治动态信息500余条,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进了工作。
久久为功,扭住“龙头”不放松
面对华州区农村环境整治速战速决,30天完成了100天的任务的成绩,主管此项工作的华州区委副书记白晓林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农村环境整治是一场大会战,离不开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组织,离不开基层一线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的推动落实。我们只要在活动中锤炼干部,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就一定能够夺取环境整治大会战的全面胜利。”
农村环境整治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群众,工作靠干部。华州区从区到镇到村组的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三十日”大会战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赤水镇副镇长吴元祥,在整治的30天时间里,黑天白日吃住在村上,逐门挨户检查,逐村逐组督查,30天没回过一次家,孩子即将高考顾不上管,老婆有病顾不上看,一心扑在突击活动中,记者看到他脸上的胡子茬足有几寸长,衣服油腻且有汗臭味,简直不会把他当成一位“副镇长”。
除了辛苦,基层干部还要面对更多的误解和指责,有的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大明镇的一位干部在拆除一户群众的厕所时,被一时想不通的群众推了一下,受伤住院。当意识到错误的群众上门道歉时,他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
华州镇一位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看到一些群众出外打工,家中无人,就主动拿起镢头,铁锨,清理垃圾,开挖排水沟,几天下来,手上磨出了血泡,脸晒得黝黑,连自己都不敢照镜子时,默默地背过同事流下了眼泪,随即眼泪一抹,又投入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中去。
农民群众是环境整治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改变观念,才会使这项工作深得民心。赤水镇的遇仙村由辛村和罗家合并而成,被国家住建部列入古村落,为了结合环境整治,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该村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党员胡忠城,吴金牛的对面都有“古屋”。但无人居住,他们每天不计报酬,承担起清扫“无主屋”的责任,日复一日,成为村民们敬重的“义务保洁员”。
扎实的安排,过硬的队伍,创造的是骄人的业绩和百姓的赞美,华州区这次农村卫生综合整治的突出特点是全面整治,全域覆盖。市上要求整治重点放在交通干线、镇区和景区周边村庄,华州区则既抓“面子”,又抓“里子”,高点起步,全方位推动,进一步把环境整治的范围扩大到全区各个村落,各条道路、河渠,实现整治全覆盖,不留任何死角。他们发动群众,借助大行动,利用清明农忙前有利时机,对全域内农村生活垃圾等进行一次彻底清理、集中处理,彻底消灭垃圾围村现象。一些村积攒了几十年的垃圾得到彻底清理,几乎三分之一的村清运出垃圾100车以上,最多的村达142车,全区所有村巷道彻底消灭了暴露垃圾,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他们把清理整治进一步扩大到农户门前杂物、残垣断壁、畜禽粪便等,拆除农户门前旱厕。这是整治的难点,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党员示范带动,干部动手帮忙,攻破了难点,移走了三堆,转变了观念,改变了陋习。
华州区自3月10日开始的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面清理环境整治活动,共参与干群20万人,出动机械2.5万余台次,清理常年生活垃圾15.7万余方,清理建筑垃圾10万余吨,移除4万余农户门前“三堆”,拆除2000余座门前厕所,绿化渠路坝194公里,栽植绿竹23公里,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旧面貌,打了一场农村环境整治漂亮仗。
强基固本,长效管理“美到底”
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国说:“三十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是一场歼灭战,以此教育群众,根除陋习,改善环境,改变形象。而当群众尝到甜头后,我们的立足点就要转变到固化成果,建立机制,常抓不懈,进入持久战了。区委、区政府着力建立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运作机制、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避免活动一阵风,过后无踪影的‘雨过地皮湿’现象。”
华州区委农工部部长刘水亮认为:“两学一做”开展后,关键看的是行动。虚事真抓,需要坚持,需要保证,需要持之以恒,就农村环境整治来说,需要有力的经费做保障,需要环卫设施配备,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保洁员的工资需要合理地渠道来解决,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就是一句空话。
华州区委、区政府不惜有限财力,拿出1000万元助力“百日行动”,按照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1人标准,配备农村保洁员队伍1650名;按照每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标准,购置投放保洁车1650辆;按照每户1个垃圾收集桶标准,共发放户用垃圾桶8.4万个;每镇配备1辆大型摆臂式垃圾收集车,摆放铁皮垃圾收集箱20座。区上并将农村环境卫生补助列入财政预算,按人均3元标准每年给予各镇补助。各村按照一事一议的筹资方式,筹集保洁费。这些举措已经全面到位,华州区一举在渭南市率先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覆盖,农村环境卫生无人管、没人理的局面在华州大地一去不复返。
大明镇水渠村地处桥峪水库附近,区上开发桥峪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施,使水渠村找到了发展的良机,具有独到眼光的村主任张军娃带领妇联主任李冬鸽撇下家务,会计郑宝军家里盖房,一心扑倒村里环境整治上,整治了巷道,建起了花坛,利用自流水建起的水景广场,巷道里立起的猕猴桃、葡萄绿色长廊为开办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渭南、西安的游客已经多了起来。保洁员朱靠柱说:“村上抓到点子上,村民看到了希望,收卫生费就不在话下,10天时间,全村2600人的卫生费就收齐了。”村主任张军娃说:“这种状况比十多年前收农业税都容易。可见只要群众乐意的事,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村庄整治展新貌,和谐家园尽欢颜。看今日华州区的广袤农村大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一股股整洁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正按照区委、区政府“森林华州,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阔步前行,处处呈现一派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景象,这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卷,一幅抒写基层群众的画卷,一幅抒写美丽新华州的画卷!G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⑧
刘超峰 朱博武 本报记者 刘晓林
一幢幢农家住宅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马路平坦通畅,一处处休闲广场花团锦簇,一池池清水波光粼粼……这是记者在渭南市华州区看到的美丽乡村的一幅幅崭新画卷。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百日行动”,在华州区以“三十日行动”便斩获全胜,完美收官。有人这样评价,撤县设区,为华州区赢得了先机,华州的各项工作犹如注入了“兴奋剂”件件亮眼,处处争先,在继项目建设、植树绿化等重点工作之后,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又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完满答卷备受瞩目。
下茬立势,没有干不成的事
“天立人,人立事。由县变区,宜居、宜业、宜游要成为华州的招牌菜,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要成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头戏,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坚决打赢农村环境卫生攻坚战、歼灭战和持久战。”华州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朱福俊在全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上的铮铮誓言以战略的高度,全新的布局,为华州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破局助力,使全区的“三十日行动”高点起步,高效推进,出手不凡,立见实效。
3月10日,华州区就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会议直接开到村一级,规模400余人,会上2个镇、2个村作了誓师表态,随后各镇村层层动员,逐级发动,华州大地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火朝天的人民“战争”。镇村干部齐上阵,农民群众齐动手,机械人力齐出动,村村在行动,户户在参与,人人在冲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白加黑、5+2”的实干苦干精神,短短30天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整治任务,华州大地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
农村环境整治大会战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发动和行政推动。华州区抢用农村环境卫生的三把“利剑”,靶靶中的,剑剑“穿心”:
他们设置“考场”,定高“门槛”,实行验收过关制。全区10个镇186个村整治效果坚持村村到场,镇镇验收,达标者予以通过,不达标者继续整治。对验收通过的排前3名的镇,区上颁发嘉奖令。排名最后3名的镇,区上派工作组逐镇督查推进。整治过程中先后有3个镇反复被打回继续整治。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他们设置“赛场”,比学赶帮,实行观摩推进制。大明镇率先验收通过后,该区组织各镇在大明召开现场会,观摩先进成果,交流整治经验,激励大家干事热情。各镇内部也多次自行组织各村对先进村的整治现场进行学习观摩,全区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种观摩活动100多次,形成了全区上下争先恐后搞农村环境整治的竞争局面。
在采访中,记者在华州区的村村镇镇干部中间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评价:曾经的弱势部门区委农工部,以其强势作为而把华州区乡村搞得地动山摇;斯斯文文的农工部长刘水亮,干起事来硬邦邦,响当当;连农工部普通干部梁洁,也是凡人创出不凡名气,获誉华州“四大名捕”之一的“无情”。这是他们用忠诚的事业心、认真的敬业精神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群众的点赞。更是他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
他们设置“曝光台”,自找问题,自加压力,实行曝光亮丑制。区上专门建立了美丽乡村微信平台,实时曝光各镇卫生死角,播报各镇工作动态,展示各村整治成果,发布整治工作要求。目前华州区美丽乡村微信群(及各镇子群)已成为全区最大、最活跃的一个公众微信群,参与干群成千人,每天发布整治动态信息500余条,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进了工作。
久久为功,扭住“龙头”不放松
面对华州区农村环境整治速战速决,30天完成了100天的任务的成绩,主管此项工作的华州区委副书记白晓林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农村环境整治是一场大会战,离不开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组织,离不开基层一线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的推动落实。我们只要在活动中锤炼干部,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就一定能够夺取环境整治大会战的全面胜利。”
农村环境整治的阵地在农村,对象是群众,工作靠干部。华州区从区到镇到村组的各级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三十日”大会战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赤水镇副镇长吴元祥,在整治的30天时间里,黑天白日吃住在村上,逐门挨户检查,逐村逐组督查,30天没回过一次家,孩子即将高考顾不上管,老婆有病顾不上看,一心扑在突击活动中,记者看到他脸上的胡子茬足有几寸长,衣服油腻且有汗臭味,简直不会把他当成一位“副镇长”。
除了辛苦,基层干部还要面对更多的误解和指责,有的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大明镇的一位干部在拆除一户群众的厕所时,被一时想不通的群众推了一下,受伤住院。当意识到错误的群众上门道歉时,他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
华州镇一位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看到一些群众出外打工,家中无人,就主动拿起镢头,铁锨,清理垃圾,开挖排水沟,几天下来,手上磨出了血泡,脸晒得黝黑,连自己都不敢照镜子时,默默地背过同事流下了眼泪,随即眼泪一抹,又投入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中去。
农民群众是环境整治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改变观念,才会使这项工作深得民心。赤水镇的遇仙村由辛村和罗家合并而成,被国家住建部列入古村落,为了结合环境整治,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愁,该村的党员干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党员胡忠城,吴金牛的对面都有“古屋”。但无人居住,他们每天不计报酬,承担起清扫“无主屋”的责任,日复一日,成为村民们敬重的“义务保洁员”。
扎实的安排,过硬的队伍,创造的是骄人的业绩和百姓的赞美,华州区这次农村卫生综合整治的突出特点是全面整治,全域覆盖。市上要求整治重点放在交通干线、镇区和景区周边村庄,华州区则既抓“面子”,又抓“里子”,高点起步,全方位推动,进一步把环境整治的范围扩大到全区各个村落,各条道路、河渠,实现整治全覆盖,不留任何死角。他们发动群众,借助大行动,利用清明农忙前有利时机,对全域内农村生活垃圾等进行一次彻底清理、集中处理,彻底消灭垃圾围村现象。一些村积攒了几十年的垃圾得到彻底清理,几乎三分之一的村清运出垃圾100车以上,最多的村达142车,全区所有村巷道彻底消灭了暴露垃圾,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他们把清理整治进一步扩大到农户门前杂物、残垣断壁、畜禽粪便等,拆除农户门前旱厕。这是整治的难点,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党员示范带动,干部动手帮忙,攻破了难点,移走了三堆,转变了观念,改变了陋习。
华州区自3月10日开始的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面清理环境整治活动,共参与干群20万人,出动机械2.5万余台次,清理常年生活垃圾15.7万余方,清理建筑垃圾10万余吨,移除4万余农户门前“三堆”,拆除2000余座门前厕所,绿化渠路坝194公里,栽植绿竹23公里,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旧面貌,打了一场农村环境整治漂亮仗。
强基固本,长效管理“美到底”
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国说:“三十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是一场歼灭战,以此教育群众,根除陋习,改善环境,改变形象。而当群众尝到甜头后,我们的立足点就要转变到固化成果,建立机制,常抓不懈,进入持久战了。区委、区政府着力建立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运作机制、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避免活动一阵风,过后无踪影的‘雨过地皮湿’现象。”
华州区委农工部部长刘水亮认为:“两学一做”开展后,关键看的是行动。虚事真抓,需要坚持,需要保证,需要持之以恒,就农村环境整治来说,需要有力的经费做保障,需要环卫设施配备,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保洁员的工资需要合理地渠道来解决,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就是一句空话。
华州区委、区政府不惜有限财力,拿出1000万元助力“百日行动”,按照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1人标准,配备农村保洁员队伍1650名;按照每名保洁员1辆保洁车标准,购置投放保洁车1650辆;按照每户1个垃圾收集桶标准,共发放户用垃圾桶8.4万个;每镇配备1辆大型摆臂式垃圾收集车,摆放铁皮垃圾收集箱20座。区上并将农村环境卫生补助列入财政预算,按人均3元标准每年给予各镇补助。各村按照一事一议的筹资方式,筹集保洁费。这些举措已经全面到位,华州区一举在渭南市率先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覆盖,农村环境卫生无人管、没人理的局面在华州大地一去不复返。
大明镇水渠村地处桥峪水库附近,区上开发桥峪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施,使水渠村找到了发展的良机,具有独到眼光的村主任张军娃带领妇联主任李冬鸽撇下家务,会计郑宝军家里盖房,一心扑倒村里环境整治上,整治了巷道,建起了花坛,利用自流水建起的水景广场,巷道里立起的猕猴桃、葡萄绿色长廊为开办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渭南、西安的游客已经多了起来。保洁员朱靠柱说:“村上抓到点子上,村民看到了希望,收卫生费就不在话下,10天时间,全村2600人的卫生费就收齐了。”村主任张军娃说:“这种状况比十多年前收农业税都容易。可见只要群众乐意的事,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村庄整治展新貌,和谐家园尽欢颜。看今日华州区的广袤农村大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一股股整洁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正按照区委、区政府“森林华州,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阔步前行,处处呈现一派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景象,这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卷,一幅抒写基层群众的画卷,一幅抒写美丽新华州的画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