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春风万里喜相聚 田野百花记乡愁


姚骏骊 辜希静 /文 王缠卫 /图
4月28日,风和日丽,草飞莺长。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会议室一片喜庆、祥和、温馨的气氛。陕西农村报“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牟玲生,原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中宣部命名的“时代楷模”、著名歌唱家贠恩凤,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杨立川,陕西日报社社长、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仁华,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樊彦彬,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等领导,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57位乡村文艺作家欢聚一堂,共同分析、探讨和谋划陕西乡村文艺发展的美好前景。
守护乡村浓浓的泥土芬芳
乡村,是美丽的记忆;乡村,是精妙的符号;乡村,是心中的净土;乡村,是精神的家园。可以说,乡村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
《陕西农村报》作为陕西日报集团历史最为悠久的子报,63年来,文化副刊一直是响亮的品牌。几十年间,文化副刊刊发的优秀作品,温暖和感染了一代代的农村读者,丰富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精神生活。读报、评报成为三秦农村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重要的文化娱乐内容。尤其是乡村诗歌,乡村快板,乡村漫画,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许多朗朗上口的精彩篇章,至今成为民间美谈。
《陕西农村报》的文化副刊,既有陈忠实、贾平凹等名家早年为本报撰写的文章,又有省内外基层读者和通讯员的优秀稿件,更有乡土作家、本土作家的精美佳作。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味道,那就是带着乡野间浓浓的泥土气息,夹杂着庄稼地散发的阵阵芬芳、家乡浓浓的亲切方言,裹着陕西厚厚的传统文化,以诗歌、散文、小说、快板、曲艺、民歌、顺口溜、信天游等形式加以表现。
其中,乡村往事、乡村游戏、乡村故事,几乎是三秦大地风土人情、人物传说、百家故事、农家生活的生动再现。其百姓酸甜苦辣、嬉笑怒骂、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尽在文章中得以体现,读后,使人拍案叫绝,为之一振。
同时,《陕西农村报》拥有了一支固定的专业创作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被称为乡土作家。由于作品的不断发表和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人成了专业作家。每每想起,他们都感恩《陕西农村报》提供了创作的舞台。
寄语副刊殷殷的编读导向
原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送来了贺信,祝贺《陕西农村报》举办此次会议,寄语此次出席的乡村文艺创作者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广大农村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食粮,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他也希望《陕西农村报》发挥报纸的优势,多多举办此类活动,与读者、作者互动起来,将报纸办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就我所知,很多乡村文学爱好者都喜欢给《陕西农村报》投稿,因为《陕西农村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都爱看,在农村发行量很大,影响力也很大。”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牟玲生说道:“《陕西农村报》召开这个座谈会,为我省乡村文艺创作者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相信团结在《陕西农村报》副刊周围的乡村文艺创作者能为《陕西农村报》的发展赢得坚实的基础。”
原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在会上深情地说:“爱农业就会爱农报。《陕西农村报》这个会议开得很有时代性,为陕农报点赞。愿陕农报副刊越办越好。”
“我一听到《陕西农村报》要召开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我说我一定要来。因为陕农报很接地气,是陕西文艺界的良师益友。”由中宣部命名的“时代楷模”、著名歌唱家贠恩凤说:“现在物质充裕了,精神文化生活应该再度引起各级政府重视。不能忘记农村,不要忘记乡村这块阵地,与农民的感情不能割舍。这个会议很好,希望坚持下去。”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杨立川在肯定《陕西农村报》文化副刊的同时,建议报社要挖掘民间艺术,通过“金口碑商城”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网络营销。
著名作家、原《文化艺术报》总编陈若星说:“城市繁荣的同时,乡村的凋敝和乡村文化的衰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陕西农村报》举办这次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很及时、很合时、接地气。”她还建议将乡村文艺再度延伸,将文化产业链做长做强。
咬定秦韵悠悠的精神食粮
陕西农村报社长、总编辑焦永兴在欢迎辞中说,《陕西农村报》最初承担着省委交给的“扫盲识字、普及知识”的职责,因此形成了“短、土、杂、活”的语言风格,一路走来几十年,大大活跃了全省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报》更是上插天线,下接地气,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文化副刊深受三秦父老欢迎。
在《陕西农村报》63年的办报生涯中,各个版面、各个专栏、各个专题都进行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变换过很多次,但文化副刊的版面及其风格一直没有变,为全省的基层文化文艺创作者留下足够的园地和席位,始终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始终散发着浓浓独特的泥土清香。《陕西农村报》的文化副刊是一个大摇篮,为全省各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人才。
文化副刊是报纸和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党媒的文化品位和独特气质,刊发的作品体现着媒体独有的影响力。陕西农村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兼副刊责任编辑辜希静在会上总结了陕农报副刊四大特色,即栏目特色、短稿特色、版面特色、独家特色。几十年来,《陕西农村报》每期坚持做一个整版的副刊,这在全省报纸媒体中是不多的,在全国的涉农报纸也是少有的。粗略统计,陕西农村报一年刊登的原创文艺作品就超过1000篇,复刊以来累计已达3万多篇。
原陕农报执行总编、长篇小说《胭脂岭》作者李印功代表在场的作家发言。他说,一生有三件最高兴的事睡不着,一是入党,二是娶妻,三是接到邀请来出席陕农报“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他2009年已退休,但一直关注陕农报,尤其是关注文化副刊。他建议陕农报培养自己的创作队伍,搞好报网融合,扩大文化张力,为副刊插上翅膀。
文化达人、专栏主持人、乡土作家大荔人张升阳在发言时讲道,时间在变,但他对陕农报的感情没有变,对文学的痴迷没有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是陕农报踏实的读者和作者,创作和发表了大量“乡村往事”、“乡村游戏”等作品。他要衷心感谢陕农报文化副刊这个大平台。三原县作协主席吴树民说,目前乡土作家队伍锐减,创作激情不高,难出佳作,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影响。陕农报几十年如一日,文化副刊版面刊登了大量优秀的乡村文艺作品,实属不易。
最后,陕西日报社社长、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仁华作了总结讲话。他说,报纸不仅是新闻纸,还应有思想纸、文化纸。如今,乡村文艺是被淡忘、遗忘的话题,应当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予以关注。陕农报文化副刊办得很鲜活,很受读者喜爱,有广泛的影响,要坚持下去。他还寄语广大乡村文艺创作者坚定文艺创作自信,书写农村社会进步,讴歌美丽乡村成就。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化,只要刊发的作品好,精神产品永远会传播下去。希望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陕西农村报继续努力,繁荣乡村文艺,把副刊办成品牌。
春风拂来花满园,文艺新苑枝叶繁。整整一个半天,在偌大的会议室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尽管与会的乡村文艺创作者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创作的领域各不相同,提出的建议也是各有侧重,但大家都带着对《陕西农村报》文化副刊的款款深情而来,都希望《陕西农村报》坚守阵地,敢于担当,成为传承和培育陕西本土文化的载体,让这块文化副刊园地更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在未来发展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参加陕西农村报“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