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6版
扎根三秦沃土 喜看繁花满树
——陕西农村报“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部分与会代表发言摘要

    春末的艳阳高照古城,护城河边的柳絮轻抚着熙攘的人群。4月28日,一拨又一拨的文艺工作者从各地赶来,聚集西安。此刻,由陕西农村报组织的“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在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如期举办。参会的全省文艺战线上的各位领导、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妙语连连,精彩不断。现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牟玲生(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陕西农村报主办的这个“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与大家共聚一堂。《陕西农村报》历史悠久,创刊于1953年,作为我省唯一面向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媒体,秉承优良传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很多乡村文学爱好者就喜欢给《陕西农村报》投稿,因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都爱看《陕西农村报》,在农村发行量很大,影响力也很大。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天《陕西农村报》召开这个座谈会,为我省乡村文艺创作者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最后,期望以在座的为代表的广大乡村文艺创作者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也希望《陕西农村报》越办越好。
    史志诚(原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这个会议开得很有时代性,为陕西农村报点赞。农报心系三农,不忘饮食文化。文艺扎根基层沃土,方能长成参天大树。愿陕西农村报越办越好!并一如既往地关注三农,为乡村文学爱好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贠恩凤(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我听说是陕西农村报要举办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便放下一切事情,来参加这个活动。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们以前唱的那些歌,如《王老九》《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咱队来了个好姑娘》等都是歌唱农民的。我从参加工作起,就经常下矿井,到农村去。后来,见到周总理,他对我说:“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你要为人民好好歌唱,你的民歌唱得很好,人民是喜欢民歌的。”后来,习仲勋在听了我的独唱音乐会后,为我题写“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做群众喜爱的歌手”,这都是教育我们一定要深入基层,到农村去,只要有基层生活才能与农民接近,才能写出更生动、更有亮点的文章来。虽然我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我还是要去农村,只要能行,我一定会去,只要需要我,我还可以去为他们唱歌,给他们教歌。
    杨立川(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陕西农村报》文艺副刊,品质精,定位准。栏目丰富,很有特色且极富内涵,版面灵活,清新,稿件精短。内容多样,富于基层特色,富于理想主义精神,极具人文情怀,可谓雅俗共赏。网络化时代,媒介文艺传播也需要把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结合起来。一方面服务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陕西农村报》为陕西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相信未来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昌济(笔名初红,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名誉会长、户县一中特级教师)
    人间四月天,农报花正艳。《陕西农村报》副刊办得很有特色。首先,正能量多。围绕报纸的办报宗旨,宣传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忧农民之所忧,乐农民之所乐,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特别是记者专版和抗战专版,净化了人的心灵,鼓舞了人的斗志。其次,泥土味浓。打开副刊,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秦地色彩万紫千红。作者好像与读者面对面拉家常,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再次,文学性强。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故事、小巧玲珑。以小见大,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若星(著名作家、原文化艺术报总编辑)
    我觉得现在的农村是非常非常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的记住乡愁,为什么要记住乡愁?就是因为现在乡愁无处可寻,我们要去寻觅,然后要去记住它。在陕西,脍炙人口几十年的《陕西农民报》和现在的《陕西农村报》,特别是副刊就是在这荒原里开垦、在沙漠中耕耘,实际上就是在跟城市化逐渐消敝的乡村文化作斗争。
    李印功(原陕西农村报执行总编、作家)
    我在2009年从农报执行总编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人离开了农报,心却没有离开,一直关注着农报的发展。农报作为全省唯一涉农的综合性报纸,以她特有的风格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我提三个建议:第一是注重策划,每年拿出两到三个选题,比如关注农民阅读、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环境等等。第二是继续强化报纸这个地面部队和网络这个空中部队的联合作战能力。第三是要把副刊做得有深度,就要挖掘栏目背后的故事。
    张升阳(原大荔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农报的编辑、记者,换了几茬子,但陕农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动摇,实事求是,迅速及时,生动活泼的办报特色没有变,今天的《陕西农村报》更是涵盖了上述诸多优势,把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早年的王老九、陈忠实、贾平凹、农民诗人贺丙丁等都是活跃在陕农报版面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带着泥土的芳香,散着庄稼的清香,是我们的榜样。
    习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指出的“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现象、内容、风格、流派的切磋互鉴”,所以我们要弘扬对乡村文艺创作这是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要以《讲话》为指南,繁荣乡村文艺创作,我更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积极投身到乡村文艺创作中去,积极向陕农报投寄习作,为乡村文艺创作添砖加瓦,为陕报增光添彩!
    张宝贵(原长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我是农民娃出身,在农村呆过十多年,我对农村的乡亲们怀有深深的感恩情结。三十年前,是陕农报培养了我,给了我发稿的园地。今天这个座谈会,很及时,很必要,为乡土文学作者呼吁呐喊,给乡土文学作者撑腰壮胆,为乡土文学创作的繁荣鼓与呼。可以说,陕农报抓乡土文学创作,抓到点子上来了,抓到彩头上来了。作为陕农报培养出来的通讯员,我要大声呼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造就出新时期的“王老九”,造就出新时期的“路遥”!希望陕西农村报在陕西的报刊中,在中国的报刊中独树一帜。
    王为民(商洛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在这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乡土文学有许多可以讴歌、可以颂扬的时代精神和动人的人和故事,为乡土文学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与机遇。农耕文明既将离我们而去,乡土文学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将会为当代文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多元文化的今天,乡土文学依旧是中国文学的根,不论是意识流,或后先代手法,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扎根生活,关注人民永远是主题。陕农报是乡土文学最后的守望者,几十年来培养的读者群作者群功不可没,感谢陕农报。
    萧云(陕西省秦腔研究会会长)
    副刊对于报纸来说,都是一个亮点,它既传达了这张报纸的文化导向,也代表了这张报纸的文化品味。它既是发现人才的“考场”,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有多少文学青年都是从报纸副刊这块小天地里走出来的;有多少大名鼎鼎的作家都是在报纸副刊这块小天地里培养起来的,而后攀上了文学的峰巅。
    吴树民(原三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三原县作家协会主席)
    《陕西农村报》副刊是我最喜爱的报纸副刊之一。办报宗旨、栏目设置、内容挑选、版面安排等等,都是从农村的需求和视角出发,深得农村人的喜爱和欢迎。特别是副刊“黄河浪花”和“人生百味”,视野宽阔,栏目多样,山花烂漫,异彩纷呈,既占据时尚前沿,又充满泥土芳香,令读者眼前一亮。稿件的选定,宜短则短,该长则长。长期以来,陕农报副刊的作品篇幅精短,品味高雅,意味深长。副刊内容涉猎之广博,内容之厚重,文笔之酣畅,版面之鲜活,令人赞叹。整个《陕西农村报》呈现出百花满园的姹紫嫣红,充满了人世间正能量的农家故事,闪耀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灿烂光辉。
    杨梅 李文化 武德平 整理 李世居 摄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