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眼镜哥的书香人生
  岐山 赵林祥

    眼镜哥大名赵德春,是我的本家兄长。打记事时起,就见他戴着眼镜,一年四季镜不离眼。
    我首次和眼镜哥打交道是上世纪70年代,因残失学后喜欢上读书,就冒昧去他家借阅。那阵儿眼镜哥刚从县电力局辞职回家,一家六口住在祖传的一孔窑洞里。进门就是两面土坯大炕,炕头炕角摞满了花花绿绿薄厚不一的各种书籍,既有《电工原理》《机电维修》之类的工具书,也有《辞海》《史记》《梦溪笔谈》一类的史书,还夹杂着《红楼梦》《水浒传》《战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眼镜哥最小的孩子光屁股吊鼻涕哇哇叫着正在炕上的书堆里挖抓着乱翻,另一面炕上躺着双目失明的老娘,精瘦的眼镜哥捧着一本书坐在灶火里,一边烧火一边读书,对孩子们的嬉闹声和不时传出的撕破书页的嘶啦声充耳不闻,看得我既惊喜又心酸……
    在村里人眼中,眼镜哥的前半生是很辉煌的。18岁从西安电力学校毕业,那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本可以留在繁华的省城,当他听说家乡因没人懂电,导致进村照明线路工程一拖再拖时,毅然决然地背着一大包书回归故土,协助县电力局设计接通了从县城到家乡的30公里线路,独自承担了变压器安转,线路入户工作,使父老乡亲摆脱黑暗见到了光明。1957年,眼镜哥担负了全乡迄今最大的水利工程——东罗渠的全程测量设计,次年通水后让沿途数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1975年,冯家山水库北干渠大营抽水站建成,乡上点名抽调眼镜哥主持安装高扬程水泵及高压线维护工作。两年后调入县电力局专门从事机电安装,端上了村人眼红的铁饭碗。如若不是后来的家庭变故,眼镜哥的人生和事业前景不可估量。村里老者每每提及,都为他振腕长叹。
    眼镜哥并没自暴自弃,虽说回村当了农民,仍然坚持读书用书。老槐树下的老碗会上,眼镜哥讲水浒道三国,雨天窑洞里的炕头会上,他话红楼谝岳飞,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惹得村里人羡慕不已,直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然,眼镜哥的老本行是不会丢的,不仅本村人家里电路电器出了毛病无偿修理,附近各村线路检修,水泵、电磨子、铡草机各种机电设备的维修,眼镜哥也是随叫随到手到病除。在样板戏红火的那些年,眼镜哥就是宣传队的台柱子,吹拉弹唱样样一学就会,还是当仁不让的成为御用编剧和导演。其他村都是照搬样板戏,唯独我们村由眼镜哥自编自演的《一家人》《后河湾》等方言新剧目,唱红了乡村,唱进了县城的大剧院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好多次,我碰见眼镜哥的儿女们在炕上的书堆里胡翻乱扯,提议让他将书保存起来。眼镜哥呵呵一笑:“那些都是无用的废书,叫撕去。娃娃家自小在书堆里滚爬,翻书扯书,记住的也就是书,将来肯定喜欢读书。”果不其然,眼镜哥的四个儿女后来上大学,当村官个个身居要职。就连他的几个侄儿们受书籍的濡染,皆学有所成在都市安家落户。读书改变命运,让两代人受益终生,眼镜哥一家人因此成为村里响当当的读书人和全村公认的读书长寿之楷模,。
    前不久,在眼镜哥的80生日寿宴上,在外的儿女侄儿们纷纷回家,围了满当当两大桌。大家送的礼物无一例外都是书,乐得眼镜哥眉开眼笑,草草吃了几口饭,就捧着半尺厚的《中国百科大辞典》进了书房,急不可待地读起来,惹得前来祝寿的乡邻呵呵大笑:“真是一家书虫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