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关爱糖尿病从“心”开始


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 李蒙 护士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诊疗以及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和情绪因素,都和疾病的控制息息相关。不良心理状态及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激素的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水平的升高会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因此,在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过程中,心理治疗和护理也是广大患者及家属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疾病的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患者朋友们往往会遇到以下心里问题:
怀疑、否认及焦虑恐惧心理此类心理状态常出现于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实,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同时,也有人会出现对治疗过分关心、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及失眠等焦虑症状。这是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从心理上扩大了今后治疗的困难,产生了希望通过否认、怀疑改变疾病发生的事实的思想。在这一阶段,患者朋友们应该通过咨询专家以及参加糖尿病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明白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控制良好就可以获得良好预后,消除对于糖尿病的恐惧及认识误区,正确面对和接受疾病的发生,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护理。
失望和无助感1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多为青少年和儿童,青少年及儿童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所患疾病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无助感。加之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更是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常感到对生活失望及无助,感到被剥夺了生活与自由的权利。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施加于父母身上,和父母经常发生冲突,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同时,随着经济条件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年轻人喜好快餐等油炸食品,吃的多又缺乏运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使得很多年轻人出现了肥胖问题,导致2型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青年人,会遇到和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这一类青年患者朋友,主要的心理负担是过度担心疾病对于生活和未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咨询医生,阅读相关书籍以及通过网络查询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治疗及护理等相关知识,消除对于疾病认识的误区,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青年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学习掌握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药物使用方法等技能,可以很好的控制糖尿病,和健康人群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同样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生活和工作目标。
自责、负罪心理及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患者因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期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产了生强烈的负罪心理。同时,部分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佳,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产生强烈的悲观厌世心理,部分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治疗效果不好以及较大经济负担造成的。首先,患者朋友们应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但是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配合以及药物治疗等得到良好的控制。只有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一味的自暴自弃或者悲观厌世只会影响疾病治疗,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积极配合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疾病预后,获得健康的体魄,减轻经济负担。
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患者发病和治疗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患病时期,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使患者获得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行为改变,使患者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