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厚植发展优势 夯实产业基础 释放改革活力
杨陵区:追赶超越春潮涌
    蓬勃发展的杨陵区五泉镇新型社区。

    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湋河变成了杨陵的后花园。
    杨陵区美丽乡村建设初显成效。
    位于杨陵区农业产业园内的越冬式设施大棚。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康乔娜
    城乡政策实现一致,社会保障全覆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杨陵区处处涌动着追赶超越、争先进位的滚滚春潮。
    近年来,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杨陵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拼搏精神,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夯实产业基础,持续释放改革活力,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崭新阶段。2014年荣获“陕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排名跃居第12位。在开拓奋进、加快发展的征程中,杨陵区是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样本”,更是基层成功实践的典型。
    不断厚植发展优势
    在杨凌千普农业公司的蔬菜大棚,一个个能为西瓜、黄瓜等提供生长营养有机物质的可降解槽格外新颖,通过这种作务方式,有效解决了土壤连茬种植障碍问题;随着杨陵区农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杨凌果蔬协会所属的各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劳务输出7900多人,实现经济收入超过2亿多元……
    杨陵区充分发挥地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始终贯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等,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
    通过打造漆水河和湋河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以及君度、圣嫄等一批以种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集群,形成了连点成线、以点带面的产村融合发展新格局,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杨陵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发力点。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亿元。
    杨陵区不断创新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将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形式组建成高、中、初级联合社,提升杨陵的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目前,杨陵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1家,家庭农场45家,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18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已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以“绿香安”、“旺丰园”、“奥达果蔬”为代表的10个核心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增产效果明显。2015年,全区设施农业年产值达到3.8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23元,平均增长16.7%,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
    着力夯实产业基础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地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夯实产业基础是关键。杨陵区坚持招大引强,坚定不移实施“农业立区、工业富区、三产兴区、民生稳区”战略,始终把优先发展产业作为第一要务。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项目强基础、以项目活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杨陵的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月15日,记者在杨陵工业园区的陕西天科塑业科技公司里看到,工人们正将一批批管材制品整装完毕,准备发往甘肃、宁夏等地;在五泰金属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着环保垃圾箱;在董家庄锣鼓产业园,厂长刘松林正在给客户介绍具有地方特色的“威风”锣鼓制作过程。
    作为全省35个重点示范镇之一,建设进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的五泉镇,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畜牧养殖、食用菌等五大产业已经遍地开花。占地800亩的五泉中小企业园,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许多农民已经实现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化。
    走近沿渭重点示范镇——揉谷镇新型中心社区、姜嫄文化休闲中心、多功能物流商贸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备的设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纷沓而至。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加快着产业转型升级,以葡萄、苗木、洋葱等为主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已经形成。
    “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领域,杨陵区多措并举狠抓招商引资,精心策划包装460个大项目,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9.4亿元。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95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106家电商企业相继入驻电商产业园,体育、养老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产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为追赶超越蓄积了发展“新动能”。
    重在释放改革活力
    杨陵区在全省县区一级率先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和宅基地及集体用地确权登记工作;率先成立杨陵土地经营权流转有限公司,全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1.9%,加快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规模化用地的需求。依托不断释放出改革红利,不少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形成了集种植、贮存、包装、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
    按照“两个80%”的要求,杨陵区坚持确保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进人民福祉。
    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瓜果飘香的庭院经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建……这是杨陵区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的新面貌。
    “过去用的旱厕换成了水厕,家门口就有社区便民服务站,污水处理采用的是雨污分流技术……”谈起村里的新变化,五泉镇蒋周李社区居民蒲恩强激动地说。
    以富民利民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杨陵区五泉和揉谷两个省级重点示范镇、五个新型社区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成功打造城乡一体化格局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以“一村一镇”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综合示范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村镇建设,“十二五”期间,杨陵区3.76万名农民实现进城进镇落户,城镇化率达到61.87%。
    作为全省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杨陵区城乡31项政策率先在全省实现完全一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公交、光网和免费WiFi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由每月105元提高到130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23元。随着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公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便民市场、移动公厕、“城改居”、供热等一批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回应了百姓关切的问题、破解了民生“难题”,城乡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杨陵区以项目惠民为抓手,坚持把民生工程实施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幼儿园30所,成功创建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19个农村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行,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泰陵路等重要道路通车、曹新庄垃圾填埋厂建成投用、全面建立区、镇(办)、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三五”开局之年,杨陵区将认真落实“五个扎实”要求,以“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积极实施创新驱动、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协同共享的发展战略,奋力追赶超越,不断加快发展,力争早日跨入全省十强县区,到2018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四个杨凌”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