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丰塬的柴窑
三原 杨波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对家乡丰塬的地坑窑民居简单而形象的描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唯有炊烟才可以断定主人家的位置。炊烟是灶台和土炕的烟囱冒出来的,它就像青纱帐一样浮在村子的半空里,悄然散去。炊烟近处弥漫着浓郁的烟土气息,成为丰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民家家都有一个窑,专门用来放置柴禾,故名柴窑。
在记忆中,家里的柴禾最初放置在场畔草房里。那年我和堂弟玩小火,不想引燃了柴房的全部柴禾成了大火灾。在大人迅速将我俩从柴房抱出来后,火苗已经窜上麦秆屋顶,黑烟四散弥漫,柴禾灰渣在空中跳跃。大伙都被呛得连连咳嗽,灰渣落满了大家的衣裳,两手黑黑。那时人们生活用水急缺,都是地窖里收的雨水。大人们提了一点水象征性地泼了几桶,反正这火是救不下来的,柴禾烧光算了,只要俩娃没事就好。场畔的柴禾房就叫我弟兄俩毁了,后来柴房搬到地坑窑坡道的柴窑里。在孩子幼小的记忆中,坡道洞子里的柴窑很恐惧,里面黑洞洞的。每次出门爬坡,我总是心虚地跑上去,还不时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魔鬼从柴窑追来。
有一年,村里拾不到烧的柴,父亲就拉上架子车到嵯峨山上,用了两天时间,捡回来一车干硬柴,当时轰动了全村。柴窑的柴有软柴和硬柴之分,软柴就是庄稼的枝叶,硬柴是大树的枝干。软柴大多用于灶台烧火和土炕取暖,要是家里过红白喜事,硬柴才可以派上用场,专用于蒸馍和烧蒸锅,柴硬耐烧温度高,蒸出来的美食才有味道。柴烧尽了,成了草木灰,勤劳的家乡人就用它为庄稼增肥。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进了几次柴窑,慢慢地知道了柴窑的秘密,就对柴窑有了特殊的感情,柴窑也给我的童年带来的许多乐趣。
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经常去柴窑取柴。一次我进柴窑取柴,惊起一只下蛋的老母鸡,在老母鸡嘎嘎的飞走后,我发现了鸡窝里的鸡蛋,高兴地拿出,在灶洞里用油勺炒,虽然草木灰铺满了油勺,撒上盐的鸡蛋味道现在还觉得回味。母亲发现柴窑鸡蛋少了,质问我,我才道出实情,母亲便罚我给柴窑多提几笼柴草了事。还有一次,我在柴窑发现家里的“黑皇后”趴着不动,我报告母亲说“黑皇后”生病了,母亲笑着给我说,“黑皇后”在孵小鸡。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小鸡是怎么来的。
在家乡人的眼里,柴窑是财富的象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早起开门招“财”。早起的人提个草笼到场畔取一些柴回来,第一笼倒在自家的灶台旁,第二笼倒进柴窑。据说,这样做的人他家来年一定财旺,日子红红火火,这一直成为丰塬人的一种风俗。后来,丰塬人饲养秦川牛,我家的柴窑经过打理,变成了牛吃的麦草仓库,窑顶场畔的烤烟楼又变成了临时的柴窑。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对家乡丰塬的地坑窑民居简单而形象的描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唯有炊烟才可以断定主人家的位置。炊烟是灶台和土炕的烟囱冒出来的,它就像青纱帐一样浮在村子的半空里,悄然散去。炊烟近处弥漫着浓郁的烟土气息,成为丰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民家家都有一个窑,专门用来放置柴禾,故名柴窑。
在记忆中,家里的柴禾最初放置在场畔草房里。那年我和堂弟玩小火,不想引燃了柴房的全部柴禾成了大火灾。在大人迅速将我俩从柴房抱出来后,火苗已经窜上麦秆屋顶,黑烟四散弥漫,柴禾灰渣在空中跳跃。大伙都被呛得连连咳嗽,灰渣落满了大家的衣裳,两手黑黑。那时人们生活用水急缺,都是地窖里收的雨水。大人们提了一点水象征性地泼了几桶,反正这火是救不下来的,柴禾烧光算了,只要俩娃没事就好。场畔的柴禾房就叫我弟兄俩毁了,后来柴房搬到地坑窑坡道的柴窑里。在孩子幼小的记忆中,坡道洞子里的柴窑很恐惧,里面黑洞洞的。每次出门爬坡,我总是心虚地跑上去,还不时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魔鬼从柴窑追来。
有一年,村里拾不到烧的柴,父亲就拉上架子车到嵯峨山上,用了两天时间,捡回来一车干硬柴,当时轰动了全村。柴窑的柴有软柴和硬柴之分,软柴就是庄稼的枝叶,硬柴是大树的枝干。软柴大多用于灶台烧火和土炕取暖,要是家里过红白喜事,硬柴才可以派上用场,专用于蒸馍和烧蒸锅,柴硬耐烧温度高,蒸出来的美食才有味道。柴烧尽了,成了草木灰,勤劳的家乡人就用它为庄稼增肥。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进了几次柴窑,慢慢地知道了柴窑的秘密,就对柴窑有了特殊的感情,柴窑也给我的童年带来的许多乐趣。
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经常去柴窑取柴。一次我进柴窑取柴,惊起一只下蛋的老母鸡,在老母鸡嘎嘎的飞走后,我发现了鸡窝里的鸡蛋,高兴地拿出,在灶洞里用油勺炒,虽然草木灰铺满了油勺,撒上盐的鸡蛋味道现在还觉得回味。母亲发现柴窑鸡蛋少了,质问我,我才道出实情,母亲便罚我给柴窑多提几笼柴草了事。还有一次,我在柴窑发现家里的“黑皇后”趴着不动,我报告母亲说“黑皇后”生病了,母亲笑着给我说,“黑皇后”在孵小鸡。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小鸡是怎么来的。
在家乡人的眼里,柴窑是财富的象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早起开门招“财”。早起的人提个草笼到场畔取一些柴回来,第一笼倒在自家的灶台旁,第二笼倒进柴窑。据说,这样做的人他家来年一定财旺,日子红红火火,这一直成为丰塬人的一种风俗。后来,丰塬人饲养秦川牛,我家的柴窑经过打理,变成了牛吃的麦草仓库,窑顶场畔的烤烟楼又变成了临时的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