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扶贫攻坚容不得“马虎”
  本报记者 张忠德

    看到近年一些地方扶贫工作粗放不精准问题,想起了“马虎”的典故。传说宋朝有一个画家,他刚画了一个虎头,这时来了一位朋友想看他画马,画家顺笔一挥在虎头下画了个马身子。朋友问他这画的是马还是虎呢?画家说:“啊,都差不多,马马虎虎吧。”朋友走后,他的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马。他的二儿子来了又问他,他说画的是虎。因此,画家的两个儿子对马与虎辨别不清。有一天,他的大儿子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想骑它,结果被老虎吃掉了。二儿子见到一匹马,以为是老虎,吓得惊慌失措,竟用弓箭把马给射死了。这个典故不只是隐喻,而像“马虎先生”这样的案例常隐现于我们的扶贫工作中,媒体屡屡曝光,影响和危害甚大。扶贫攻坚容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马虎先生”敷衍了事,关键要做到精准。
    识别贫困容不得“马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可以说,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是扶贫攻坚战中的“第一战役”。但是,一些地方的扶贫干部对此却马虎从事,对不符合条件的群众认定为贫困户,而有关部门和领导也懒于核实。3月17日《华商报》报道,因为贫困户识别不准确问题,榆林市横山县纪委近日就对县、镇、村8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其中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以及第一书记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因此,在识别扶贫对象上不能“打马虎眼”,建档立卡后还应“回头看”。挤出水分,查漏补缺,找准对象,准确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才能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产业扶贫容不得“马虎”。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但在少数地区,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事先没有周密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成了任务,成效如何反倒不被重视。比如目前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是由企业申报和组织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又以企业报账的形式直接拨付。如此一来,到户补助资金往往成了问题,弄虚作假、暗箱操作时有发生。所以,相关部门在设计产业扶贫项目时不能“马虎”,必须研究市场、深入了解农村实际,让扶贫项目走下去,让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用,也让农民对扶贫工作充满信心。
    当前,在扶贫工作上如果再不根除“马虎”思想,扶贫效果还会大打折扣。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要精耕细作方能脱贫摘帽,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对那些“马虎先生”式的扶贫干部和部门要及时惩戒警示,督查不忘“回头看”,着力补齐扶贫短板,真正把精准扶贫工作打造成“民心工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