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垛火笼
府谷 白耀文
过年这天大清早,太阳刚露出红脸蛋,农村的人们就闲不住了。大人娃娃齐动手,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的窗户上都贴了新剪的窗花,门楣上是新写的对联,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飞红流彩,映照得人面如桃花一般红。人们的耳边时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还有孩子们“格格”的笑声。
下午时分,男人们照例去祖坟前烧纸,祭奠逝去的祖先和亲人。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年夜饭,厨房里的锅、碗、盆、瓢协奏交响,那无疑是乡间一年中最为美妙的音乐。临近黄昏,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垛火笼。
在陕北,过年有垛火笼的习俗。火笼,亦称“旺火”、“火塔”,其起源已不可考,据说是为了辟邪驱灾,同时象征日子红火兴旺。火笼用炭块垒砌而成,外形呈塔状。垛火笼是一项技术活儿,既要确保稳固牢靠,还要让炭块得以充分燃烧。因而垛火笼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年长的老人负责。
黄昏时分,在院子中间将整块大炭劈成尽量方正的炭块儿,一层一层垒砌,炭块儿之间相互咬合,逐渐收拢,中间填充以柴火,既便于引燃炭块儿,也便于燃烧时通风。最后以一炭盖顶,半人高的火笼就大功告成了。封顶时,人们总是在炭块上压一张“旺火冲天”的对联。
发火笼的时间往往是在午夜前后——正是新年和旧岁交替的时候。先是小心点燃火笼下的柴火,待软柴引燃硬柴,就用高粱秆做成的圆形箅子向着火口使劲扇风。人们捋起衣袖,忘了寒冷,变换左右姿势,直到硬柴充分引燃了炭块,一阵浓烟过去,长长的火舌从炭块缝隙钻出来才肯罢休。老人们说,火笼越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大人娃娃轮番上阵,直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时,鞭炮、麻雷子、烟花相继登场,震耳欲聋,冲天的火光映照在人们幸福的脸庞上。
这个时候,人们才起身回家,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准备就绪……
过年这天大清早,太阳刚露出红脸蛋,农村的人们就闲不住了。大人娃娃齐动手,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的窗户上都贴了新剪的窗花,门楣上是新写的对联,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飞红流彩,映照得人面如桃花一般红。人们的耳边时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还有孩子们“格格”的笑声。
下午时分,男人们照例去祖坟前烧纸,祭奠逝去的祖先和亲人。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年夜饭,厨房里的锅、碗、盆、瓢协奏交响,那无疑是乡间一年中最为美妙的音乐。临近黄昏,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垛火笼。
在陕北,过年有垛火笼的习俗。火笼,亦称“旺火”、“火塔”,其起源已不可考,据说是为了辟邪驱灾,同时象征日子红火兴旺。火笼用炭块垒砌而成,外形呈塔状。垛火笼是一项技术活儿,既要确保稳固牢靠,还要让炭块得以充分燃烧。因而垛火笼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年长的老人负责。
黄昏时分,在院子中间将整块大炭劈成尽量方正的炭块儿,一层一层垒砌,炭块儿之间相互咬合,逐渐收拢,中间填充以柴火,既便于引燃炭块儿,也便于燃烧时通风。最后以一炭盖顶,半人高的火笼就大功告成了。封顶时,人们总是在炭块上压一张“旺火冲天”的对联。
发火笼的时间往往是在午夜前后——正是新年和旧岁交替的时候。先是小心点燃火笼下的柴火,待软柴引燃硬柴,就用高粱秆做成的圆形箅子向着火口使劲扇风。人们捋起衣袖,忘了寒冷,变换左右姿势,直到硬柴充分引燃了炭块,一阵浓烟过去,长长的火舌从炭块缝隙钻出来才肯罢休。老人们说,火笼越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大人娃娃轮番上阵,直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时,鞭炮、麻雷子、烟花相继登场,震耳欲聋,冲天的火光映照在人们幸福的脸庞上。
这个时候,人们才起身回家,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