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牵住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牛鼻子”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每年临近春节,各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呈高发之势,尤其是建筑领域更是重灾区,成为各地防范和治理的重点。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于其简单的在末端替农民工“讨薪”维权,不如着眼于规范劳资秩序,牵住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这个“牛鼻子”,保障前置,防止欠薪现象的发生。
    据报道,最近20多名农民工代表来到兰州银行总行营业部,领到了拖欠的涉及180多名农民工的总计300多万元工资。这是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今年首次启用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工资,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来,2015年11月15日,180多名农民工前往兰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投诉施工方甘肃某建设集团公司拖欠他们614多万元工资,后经过支队的调查、协调才全面解决的。试想,要是当初没有存储工资保证金,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在返乡前情何以堪?显然,要把农民工的工资,从行业的债务链条中分离出来,保证农民工工资不受各环节主体经济往来的影响,就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并做到从严管控,杜绝漏洞。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是指在工程开工之前,由建设工程项目审批行政部门负责通知,并监督建设单位按照工程合同价款的3%向银行专户存储的工资专项资金。保证金根据省、市、县各级项目审批权限实行层级监管,并实行专户存储、专项支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事实上,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早在2006年1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了,但各地对此推动却差强人意,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发文要求“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表明牵住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这个“牛鼻子”,无疑是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着力点。
    虽然,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工资这头“牛”扎上了“鼻环”,但多年来有关部门各自为政,“二五靠老六”思想严重,能够牵住抓紧“牛鼻子”的很少,任由“牛”儿散养脱缰,或走失,或羸弱,或肥了道德诚信低下的恶意宰“牛”者。这亦即是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由来已久,国家开展专项治理十余年,总是屡治不绝的因素之一。
    说到底,制度措施再好,还需执行,不打折扣,关键是还要不断完善和细化关联的规则机制,并纳入行业主管部门前置管理。事实证明,单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部门联动,完善协调机制。比如,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与企业的融资、招投标等挂钩,形成欠薪逐出效应,倒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有顶层设计与底层配套,并尽快形成行业普遍的规则,才能推动欠薪治理的落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