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补短板
人畜混居的土坯房、拖着鼻涕的“脏孩子”,一度成为大凉山彝区深度贫困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彝家新寨建设和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同步推进,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大凉山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5年8月,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再度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矛盾,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
“如果不经过学前教育,彝族学生一般到四年级才能初步掌握汉语。”冕山镇深沟小学校长罗翁秀清表示,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是彝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一村一幼”抓住了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一村一幼”秉持保基本、全覆盖原则,州、县两级自加压力解决资金难题,全免保教费,每个幼教点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费用,逐步为幼儿解决每天3元的营养午餐补助。
截至2015年12月初,凉山全州已开办村级幼教点840个,招收幼儿3.88万人。预计2016年春季学期前开办率达80%,秋季开学前实现全覆盖。(张忠 张文)
2015年8月,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再度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矛盾,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
“如果不经过学前教育,彝族学生一般到四年级才能初步掌握汉语。”冕山镇深沟小学校长罗翁秀清表示,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是彝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一村一幼”抓住了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一村一幼”秉持保基本、全覆盖原则,州、县两级自加压力解决资金难题,全免保教费,每个幼教点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费用,逐步为幼儿解决每天3元的营养午餐补助。
截至2015年12月初,凉山全州已开办村级幼教点840个,招收幼儿3.88万人。预计2016年春季学期前开办率达80%,秋季开学前实现全覆盖。(张忠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