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浐灞生态区:全力打造丝路“绿色名片”






本报记者 陈新涛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公示了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浐灞生态区为陕西省内唯一上榜开发区。
该殊荣的取得,标志着西安浐灞这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城市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国际化大都市先导区为目标的新型生态区,正在古老而又年轻的西安悄然崛起,并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它不仅重现“八水绕长安”的历史景象,还将以宜居宜业的魅力成为古丝路起点上的一张璀璨的“绿色名片”,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西部迅速崛起。
生态重灾区变身生态补偿区
历史上的浐灞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之地,更是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三辅圣地。然而到了近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长期无序发展和人为破坏,浐灞河两岸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盲区,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沙坑遍地使浐灞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短板”。
2004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浐灞河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立浐灞生态区。浐灞生态区成立后,提出了“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从最初的清淤、恢复河道、防洪建堤、植树种草开始,到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再到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浐灞生态区从河流治理、生态建设入手,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经典范例。
十一年间,通过实施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灞河入渭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完成河道整治提升,浐灞生态区新增水域湿地面积近1.7万亩。新建河流亲水岸线53.6公里,河岸植被修复长度68.3公里,人工湖泊湿地面积2805亩,西安市主城区人均绿化面积因浐灞而增加了2.24平方米。
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治理保护有机融合,将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生态补偿区,将城市发展盲区变为现代化生态新城,“生态优先”理念的孜孜践行,让浐灞生态区先后荣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首个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2011年9月,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所在地的浐灞生态区荣获联合国“全球城市最佳绿色变更经典案例奖”。2013年5月,联合国又授予浐灞生态区2012年度“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案例奖”。对浐灞生态区来说,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是对其实现绿色转型的最好褒奖。
构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重要项目支撑平台
2008年,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2010年1月,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浐灞生态区对于西安的战略价值不止于生态保护区,而是一座生态化的商务城。西安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项目支撑平台。
截至目前,西安金融商务区已累计引入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保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永安财险、西部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商务配套项目60余家,其中包括8家世界500强企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格局在浐灞生态区已初步形成。
2013年8月,外交部正式批复在西安浐灞生态区设立西安领事馆区,将进一步发挥西安的枢纽作用,搭建欧亚友好往来的桥梁。目前,西安领事馆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计划年底前启动4座领事馆建设。
另外,作为西安市《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实施方案》内容之一,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的规划建设不断加速。2014年7月,西安市正式确定在浐灞生态区先行设立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率先开展欧亚经济综合园区试点工作。而建于园区核心位置的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集生态化、国际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会议、展览、旅游商贸中心、星级酒店等会展综合体,打造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商贸、科技等展览、交流、交易为主题的大型会展平台。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兴未艾,未来,浐灞生态区将把全面践行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目标,加大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酒店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强化区内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努力构建一个水美、景美、人更美,健康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区,并力争成为丝路起点绿色发展的新名片。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