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荒山上种出“金疙瘩”
本报讯(通讯员 邹长珍)初冬时节的镇巴县小洋镇雾气氤氲,海拔1500多米的毛垭村荒山上,51岁的邓世礼和妻子正在采收天麻,忙得不亦乐乎。扒开薄薄的土层,看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天麻出土亮相,夫妇俩兴奋不已:“在合作社拿种子、学栽培技术,收的成品麻也以市场价直接卖到他们那,不担心卖不掉,一年的收入比种包谷、土豆强多了。”
小洋镇地处大巴腹地,平均海拔1200余米,山大沟深,耕地称少,土地贫瘠,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全镇贫困人口占到30%。为了彻底改善贫困现状,近些年来,镇党委按照“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探索了一条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实现了村党组织班子与合作社发展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使社员们得到了实惠。
邓世礼所说的合作社,就是毛垭村村民刘凤奎成立的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2013年注册成立,同时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目前,50余名党员在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中发挥带头富、带民富作用,20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一共种植天麻3万余窝,年产值达300万元。
小洋镇地处大巴腹地,平均海拔1200余米,山大沟深,耕地称少,土地贫瘠,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全镇贫困人口占到30%。为了彻底改善贫困现状,近些年来,镇党委按照“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探索了一条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实现了村党组织班子与合作社发展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使社员们得到了实惠。
邓世礼所说的合作社,就是毛垭村村民刘凤奎成立的兴民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2013年注册成立,同时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目前,50余名党员在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中发挥带头富、带民富作用,20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一共种植天麻3万余窝,年产值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