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白鹿原上有能人
——探寻“泥叫叫”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泥土情节

    “泥叫叫”作品。
    “泥叫叫”作品《西游记》。
    刘新霞给作品做最后的工序——染色—染色。。
    徐文岳(右)与刘新霞交流“泥叫叫”传统制作技艺。
    蔡馨逸 杨一苗 文/图
    “哔……呜……”徐徐清音,从88岁的徐文岳老人指间缓缓流淌而出。在老人瘦削斑驳的手掌中,被吹响的,是一个不足10厘米高的小泥人。“泥叫叫”是民间对这种小泥人的昵称,这种来自西安市白鹿原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传承着数千年前史前先民的遗响。
    徐文岳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制作技艺传承人。“泥叫叫”本是孩子们玩耍的泥哨,据考证,西安半坡出土的单音泥哨就是“泥叫叫”的鼻祖。在老人手中,这一个个小泥人不仅仅是稚童的玩偶,更能演绎出人间的种种喜怒哀乐。
    远赴巴黎展出
    “这是朱春登,这是朱春登的妻子……”徐文岳拿出一套他的“泥叫叫”代表作《放饭》。《放饭》是秦腔《牧羊卷》中的选段,演绎了唐朝大将朱春登凯旋归来后,与被婶母欺凌并赶出家门的妻子和母亲团聚的故事。身着紫衣的朱春登正襟危坐,神情严肃,一旁的朱母白发苍苍,而他的妻子掩面而立,似乎正在向久别的丈夫哭诉。
    徐文岳出生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的狄寨村,打小在泥巴里玩耍长大的他,对于泥土有着天然的热爱,做起泥人也颇有天赋。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泥叫叫”的生意红火,不少手艺人都把“泥叫叫”拿去城隍庙卖。徐文岳就在城隍庙拜了师,学会“泥叫叫”技艺。
    做“泥叫叫”,从选土、和泥,到制坯、做哨,再到烧制、彩绘,全部都是手工完成。将一抔抔黄土制成一个个“泥叫叫”人物,几番雕琢几经晾晒,经常要耗时三四个月。
    这其中最难的,是让这些小泥人能吹奏出或清脆或悠扬的哨音。三根竹签,两根平行放入泥坯,一根垂直压在前两根竹签的结合处,再用泥将它们包裹严实后,平稳、快速地抽出竹签。“难就难在掌握竹签的平衡。”徐文岳说,“竹签放不正,或者连接处有缝隙,‘泥叫叫’就成了‘哑巴’。”
    徐文岳并不满足于只制作传统的泥哨子供孩子们玩耍。在他的手中,不仅有八仙过海、孙悟空、猪八戒等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人物,他还创作出《黑叮本》《打銮驾》《升官》等秦腔选段中的经典场景。1984年,徐文岳制作的一批八仙“泥叫叫”被送往法国巴黎中国民间艺术馆展出。而这种来自泥土存于乡间的小玩意儿,也成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统技艺进课堂
    如今,年事已高的徐文岳,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亲自制作“泥叫叫”已经力不从心。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他将技艺传给了儿媳刘新霞。
    新一代传承人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多想法。在刘新霞手里,色泽亮丽的丙烯和纺织颜料替代了色彩单一的广红广绿,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卡通人物也和“八仙”、“福禄寿”站在了一起。
    打听过电子制作模具的刘新霞,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制作“泥叫叫”。“传统方法制作模具,靠的是刀刻和不断翻模调整,费时费力。”刘新霞说,“如果电子制作模具,能省不少工夫,还能做出更多的造型。”刘新霞也不满足于只在家里制作“泥叫叫”,她带着作品跑展会、进校园,成为西安市两所中学的民间美术校外辅导员。在课堂上,孩子们能亲手制作出一个个生动古朴的“泥叫叫”雏形,也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妙趣。
    2013年,刘新霞在家中办起了“泥叫叫”制作技艺传习所,吸引美术院校和喜爱民间艺术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每次讲习,刘新霞都毫无保留,从翻模、压制到烧制、上色,她都反复演示、耐心讲解。看到“泥叫叫”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刘新霞很开心,但是“泥叫叫”的传承仍是压在她心中的一块石头。目前,来向刘新霞学习的人都是抱着体验传统技艺的目的,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掌握这门技艺。
    “参观的人多,学习和继承手艺的人少。”西安市灞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何海勇说,“这不仅是‘泥叫叫’,也是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共同面临的困境。”
    徐文岳希望这样的泥土乡音能流传下去,他说:“以前这样的传统技艺不外传,现在国家重视了,每年专门拿出经费支持非遗项目,我们应该无所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