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家乡的厢厦房

    临潼 张伟安
    房子半边盖,是家乡曾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也叫上房。前些年,家乡房子大部分是“人”字的一撇,半边盖,叫厢厦房。
    房子为啥只盖一半?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家庭贫穷。土木结构的房屋,泥土不掏钱,可就地取材;这种房屋用木材不多,庄前屋后的树木基本够用了。盖“安间”房,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用木料多,房屋跨度大。屋内可分上房、厢房、中堂等,在村里显得鹤立鸡群,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说的就是这种安间房,是家里日子宽裕人家才敢想的奢侈事。
    厢厦房盖起来实际不是件简单事,外墙是用疙瘩锤子一板一板打上去的土墙,墙的基础近一米宽,越往上越小,又叫背子墙。在土墙上砌
    五六层胡基(土坯),用麦秸泥一平一插垒上去。一般两邻家共用一墙,到后辈手里,邻居的矛盾大多因界墙而起。檐墙在院内,比背子墙低二米左右,墙内支撑屋架的木柱子,比屋顶的椽能粗一些,镶在墙体内,叫暗柱,人常说立木顶千斤说的就是这个理。
    厢厦房主体起来后就立木。立木房,要提前请当地的把式木匠做屋架。屋架特别重要,做不好,不是檩短就是屋架坡度不够。立木房是件大事,乡党再忙都要挤时间去帮忙抬屋架,上檩条,贯椽。房主要提前结些红纸,请村上的文化人写几个字:“姜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大利!”贴在檩条上,大门两侧要贴对联,像过盛事一样。木料上了房,燃放花炮,以示吉庆。
    厢厦房最早用蓝小瓦,椽上边铺层用芦苇打的簿子,再坐泥。先上一层泥,等干了,再一边上泥一边从檐口自下而上的瓦。好瓦匠瓦出的房檐口端端正正恰似一条直线,房顶平平展展,下雨绝不会出现渗漏现象。
    厢厦房最大的特点离不开泥土,整个墙体全是泥土砌成,墙体用麦秸泥裹泥。和泥的人要掌握好泥的黏度。土、麦秸和水在比例上要控制好,和锅泥是一种比较轻松的和泥方法,一层麦秸一层土,最后加水,泡些时间后用耙子一点一点把下来。有用脚在泥里踩,天热可以光脚丫子,冬天冷穿高腰雨鞋踩。和得差不多,用铁锨把泥翻来倒去,以求均匀。裹泥墙也是一项技术活,左手握一把瓦刀,把泥从铁锨里刮到泥壁(抹子)上,右手用泥壁(抹子)在墙上把泥推、拉、收,用力均匀,泥壁把使劲时手腕一边轻一边重。好瓦工抹过的墙光滑平整,看不到抹过的痕迹。房子盖好后,过了夏天,方可以搬进去居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盖起了简洁大方的小洋楼。每当提起厢厦房,上年纪的人都耿耿于怀,留恋厢厦房冬暖夏凉,住着舒坦的日子。我想这些话不无道理,或许是对土地的感情,或许是对民间土木工匠们的思念。总之,那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承载着家乡能工巧匠传统的技艺,散发着黄土地亲切的味道。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