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高端致胜取势谋远
——杨凌打造北方地区最权威的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纪实
    本报记者 王平
    2004年起,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广大科教工作者,着力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沉在基层、巩固科技推广成果的科技“二传手”,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及粮食安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职业农民培训的新路,初步形成了“杨凌农科”培训品牌。
    跋山涉水求真经 培训新法出奇效
    邯郸市曲周县德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得宾,2012年栽植了20多亩葡萄,2013年就赔钱。他说,来到杨凌培训后,这里专家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针对性强,而且细节讲得清晰,回去后自己根据所学就开始摸索,2014年葡萄园已经开始保本,现在栽植面积扩大到了520亩,今年在水果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葡萄早早就卖完。
    李得宾高兴地说:“现在我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们栽植了2000多亩的葡萄园,光今年卖葡萄和苗木,综合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我们时常会遇到新的技术问题,杨凌的专家们总能及时地给我们提供技术服务。”
    像李得宾这样经常来杨凌培训的学员,全国十几个省市都有。只要是与他们有关的培训、观摩,一有时间他们就赶来参加。
    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协会郭红旗副会长说,咱们的职业农民培训人数一般控制在100人左右,还不敢大范围通知。“这期培训我们原本只通知了150人,结果来了327个人。”
    系统培训机构强大 培训方式各显神通
    杨凌拥有系统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有着庞大的农技人才队伍,成立了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总体协调管理全区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通过建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名师专家库”,采取“走出去教”和“请进来学”相结合、课堂讲授和现场实训相结合、“土专家”和“洋教授”打配合的互补方式,将现代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截至目前,拥有培训资质的机构已经发展到22家,各家培训可谓是各显神通,各尽其能。
    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建立23个永久性实验示范站、2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载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结合农时和生产需求,开展培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主要围绕村官、专业技术干部、大学生进行培训;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利用远程农业科技网络服务系统和开通029-12316公益号码,开展手机短信、语音呼叫、视频交流等信息服务;杨凌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老年科技协会、果蔬协会等等各类民间培训机构,利用各自的优势更是百花齐放。
    在形成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培训机构和模式的基础上,杨凌还积极引入企业,不断探索市场化的农民培训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与企业分担,科技咨询与培训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业态。杨凌的培训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独有的农民培训体系。
    职称认定为独创 人员广泛行业多
    农民也是一种职业,但是从来没有职称。给农民评职称是时代的需要,是农民的心声。
    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共分农技员、农技师、高级农技师三个等级。考试采取免费自愿的形式,每考取一个等级需要间隔两年。农技员考试只需参加笔试;农技师和高级农技师需要参加笔试和面试,成绩各占50%。
    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区域、不同场次的实际情况,组织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分类评审,这就是杨凌职业农民职称培训的独特之处。
    目前已经建立了100余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团队,师资来源主要是依靠杨凌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遴选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区内两所大学的老师和区内的“乡土专家”。
    参加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的人群来自多个方面和行业。一是在当地长期从事种植、养殖且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领头人。二是来自北方县区的农资经销商、经纪人。三是涉农企业家或者技术负责人。四是农村的返乡农民或是农村妇女学习苗木嫁接,甚至有整村的农民都参加。五是“新生代型”高级职业农民培训多,有些大学生还未毕业,也加入到培训的大军。六是杨凌周边“跑会者”,只要听说这阶段要讲什么课,都会想方设法赶来听课,听完课不吃不住的“走读生”。
    丰产丰收效果显 “明星大腕”真不少
    在杨凌经过系统培训后,不少人都发家致了富。他们中,有常年外聘做技术指导的,也有自己创业成功的。
    54岁的杨凌农民李拴苏,从1993年开始就搞起了蔬菜种植,通过参加系统职业培训,他才明白“一窍不通,少挣几百”的道理。如今已是高级农技师的他,带动全村发展大棚280多座,还被聘为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经常在外地从事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他发明的一种通风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杨凌示范区果蔬协会会长,高级农技师张晓安,不仅自己拥有樱桃、核桃和苹果苗圃近300亩。而且协会从2014成立年至今,一年时间内发展会员2200多人,成立12支嫁接小分队,今年上半年对外劳务输出3000多人次,全年人均收入4万元左右。
    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离不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那些赫赫有名的专家教授。提起专家,学员们如数家珍,比如搞植保的时春喜、康克功教授;搞园艺蔬菜的邹志荣、刘建辉教授;核桃专家翟梅枝、刘朝斌;甜瓜专家杜军志;从事苹果研究的赵政阳、李丙智教授;搞猕猴桃研究刘占德研究员;杂果研究的雷宗中教授;动物兽医的昝林森、曹斌云、李长安、肖乃志等等。
    为农路上亦艰辛 遍地开花促增收
    截至目前,杨凌累计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超过23万人次,约2万人参加杨凌示范区组织的农民技术职称考试,涉及全国15个省79个地市141个县区。我省目前已有6000多人、其他省有2500多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如此多的农业科技“二传手”已经深深扎根于农业战线。
    76岁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雷宗中教授说,从9月份到现在,他主要在眉县、周至、长武、礼泉、洛川做技术指导,经常忙到晚上12点左右才往回赶,家里有事也顾不上。“前几天我刚从天水回来,一下眉县常兴段高速,就被扶风绛帐镇江边村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吕军礼接到他们村,村里广场上聚集了80多人在等候,令我很感动。”杨凌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的郭会长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