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脱贫攻坚战犹酣






















本报记者 陈新涛 王贵海 通讯员 何彦成
县情简介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西部,毛乌素沙漠南缘,临近内蒙、山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白于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2000年,横山县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确定为国家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西省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北革命老区县,总面积43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万亩。地形地貌以无定河、芦河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全县辖14镇1个农场,361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农村劳动力165700个。贫困村110个,贫困户1.77万户,贫困人口5.25万人。
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新修的砖房错落有致,一座座暖棚羊舍整齐排列……印象中“房屋破旧、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的王梁村,现在让人眼前一亮,村容村貌变了大样,群众生活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只是榆林市横山县扶贫开发的喜人成果的一个缩影。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正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期,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需大力攻坚、“啃硬骨头”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要求一定要打赢全面小康进程中的扶贫攻坚战。当前扶贫工作,亟须弄清楚“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扶什么贫”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孤立零碎的政策尽管可以产生短期效应,但难以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适时调整贫困治理模式,创新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构建系统的制度体系,方能突破新时期面临的农村贫困治理困境。
“十二五”以来,横山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横山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57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8万元,中央财政资金2361万元,社会扶贫资金2076万元,部门整合资金51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24亿元。先后组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村34个,移民搬迁4986户20822人,中低产田改造2.5万亩,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4万人次,扶持贫困家庭大学生1573人,组织实施互助资金协会49个,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45亿元,扶持扶贫产业化项目26个,扶持低收入村产业发展项目村213个。2011年至今贫困人口由88400人脱贫到52500人,实现35900贫困人口脱贫。
重点工作全面展开
移民搬迁工作——2011年该县实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以来,4年累计移民搬迁4986户20822人。其中,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1359户6700人;2012年兴建艾好峁、高楼、西沙移民安置点3个及部分灾后重建,实施移民搬迁1800户6840人;2013年计划实施田寺、畔家河、砖梁移民安置点3个及部分分散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搬迁1200户4800人;2014年计划实施张家洼、陈家沟、县城集中安置点3个,实施移民搬迁627户2482人。全县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实现了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横山县兴丰移民社区作为移民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现已完成总投资2.37亿元,建成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19栋1116套,总建筑面积70488平方米。目前,移民房已全部分配到户,可容纳近6000人居住。其中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建设有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1处,面积为2340平方米可容纳500名学龄儿童入学的幼儿园一所,面积6120平方米的商业街两条,以及相关卫生室、超市、物业、公厕等,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等生活困扰。
整村推进工作——整村推进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没钱办的大事。2011年以来,全县组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村34个,涉及14个乡镇34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1.01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90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510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20万元。扶持小杂粮种植4.8万亩,新修、维修、硬化产业道路(桥涵)364.8公里,发展羊子等养殖2.57万只,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210人次。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人居环境改造三方面对贫困村进行扶持。项目受益人口8683户36469人,其中贫困人口9467人。
产业扶贫工作——2011年至今,中、省、市、县累计投入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170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4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865万元,扶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龙头企业等36家。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1078户,人均增加收入2100元。
社会扶贫工作——2011年以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省卫生厅牵头的9个省级“两联一包”单位和市政协牵头的22个市级两联一包单位累计为全县投入、引进资金2076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00名、贫困高中生200名。帮助19个贫困村建设小型供水中心,有效改善当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扶持横山县龙头企业建设优质杂粮、水稻、蔬菜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向基地农户发放微生物有机肥1600吨、种子1650公斤,修通村组道路13公里;扶持养殖户发展羊子养殖、维修扩建羊舍;修建集体集雨水窖;“小高抽”取水工程、高位蓄水池等基础设施,解决了贫困村出行难、吃水难、上学难和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
能力建设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提高致富的能力、树立脱贫的信心成了该县开展扶贫攻坚的广泛共识。在这方面该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雨露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扶持两项制度在册高、中职学生3500人,扶持资金420万元。“雨露计划”培训项目,累计开办酒店管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汽车驾驶员等专业培训班6期,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初中、高中毕业待业人员1500人次。二是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2011年起共计扶持贫困家庭大学生1573人,扶持资金1066万元。三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2011年至今,县扶贫办围绕羊、薯、豆、稻、山地苹果种植和大棚蔬菜栽培等技术,累计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4万人次。
资金短板有效克服
该县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推进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而这之中,制约贫困群众的掣肘就是资金,为此,该县从多方面着手,解决了群众想要脱贫致富而没有资金的困境。
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后,横山县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积极宣传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制度,不断探索,使互助资金切实为农民解决了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难题,发挥了互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几年来,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的扶贫互助资金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扶贫互助协会49个,涉及18个乡镇55个行政村,吸纳会员4379人,互助资金总规模达1850万元。其中:会员缴纳基准互助金267万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99万元(中省财政资金621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04万元,县级财政资金39万元,中省奖励215万元,整村推进配套220万元)。社会捐赠111万元,占用费滚入27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6665万元,其中贫困户借款3109万元。累计扶持16881人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项目,借款户户增均增收2000元以上,借款到期回收率100%。2015年发放借款3527笔,总计1815万元。
通过几年的运行,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互助资金通过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资金运转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群众在发展生产中资金短缺的困难,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同时增强了群众自我发展,合作发展和信用管理的意识。在农村阵地上,打造出了一支懂管理、有技能、擅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2011年至2015年省市共下达该县小额到户财政扶贫贴息资金650万元。五个年度该县由农商银行投放5万元以下小额到户贷款4813笔,扶持贫困户4813户,累计发放小额到户贷款9360万元,财政补贴利息479万元,累计扶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89个,贷款5157万元,财政补贴利息170万元。以上所有发放借款贫困户,全部采用信誉担保的方式借款,在借款到期贫困户最后一个季度偿还借款时,一次性将贴息资金打入贫困户借款结算账户中进行贴息补助。
通过几年来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县4800多户贫困群众和辐射带动作用的89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有效的扶持,小额信贷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同时也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为贫困地区形成了良好的主导产业,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项目村贫困农户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扶贫效果非常明显。
2011年以来扶持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635万元,扶持项目村123个,扶持低收入农户2577户,其中贫困户1969户。
农综开发成效显著
横山县2011~2014年累计在雷龙湾、波罗、白界、横山镇、国营石马洼农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期,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0.4万亩,膜下滴灌0.1万亩,项目受益农户2332户,人口10494人。
项目以提高粮食单产及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以方块田建设为核心,以水利工程配套为重点,以道路和林网为框架,水、田、林、路统筹安排,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加固拦河坝1座,新建抽水站1座,新打机电井31眼,多管井42眼,300立方米蓄水池1个,架设10千伏农电线路3.34公里,380伏农电线路13公里,安装变压器8台,开挖疏浚排水沟3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37公里,衬砌U型渠道79公里,砌筑各类渠系建筑物4664座,浆砌石护岸284米,改良土壤1.4万亩,平整水地1100亩,修筑平整田间道路73公里,其中砂砾石硬化22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900亩,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400人次,推广示范种植陕单609优良玉米品种1.2万亩。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265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488万元,群众自筹投资165万元。
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趋向合理,轮灌期缩短,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将得到显著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可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年节水250万立方米,改良土壤面积1.4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面积1.8万亩,灌溉保证率由45%提高到7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形成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新格局。根据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每建设1亩高标准农田,平均增加粮食生广能力70~100公斤左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近2万亩,项目区年新增粮食195万公斤,经济效益显著;伴随农业收益的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社会效益突出;由于各项工程措施的落实,将有效地改善田间小环境,提高林网覆盖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明显。
创新机制润泽“穷根”
在项目管理上,明确县扶贫办、乡镇和项目村三级的职责,理顺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项目实施前要把好项目选择论证关;项目实施中,乡镇政府落实一名包村干部,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监督、把关和协调服务,真正发挥乡村两级项目实施主体的作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要做到“两公开,两公示”,即:规划项目公开,资金安排公开,建设项目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在所有项目实施结束后,要逐项公示项目决算,广泛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后要落实管护责任,通过承包、租赁、有偿转让等方式,落实建后管护措施,搞好档案资料整编,使扶贫开发工作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在扶贫资金管理上,该县实行专账专户管理,做到了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专户存储,专人管理和封闭运行。结合全县实际,实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由县财政局委托县扶贫办报账,县财政局、扶贫办共同审核报账。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公示,增加项目资金的透明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
据横山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6月以来,横山县按照省市要求,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规模控制、精准识别”的办法,严格村、镇、县三级审核公示程序,完成了全县2.31万户6.63万贫困人口和110个贫困村的识别工作,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稳步推进。
今年8月,横山县委、县政府更是以全面开启精准扶贫为契机,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落实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整合、轮换省级“两联一包”工作队9个、市级13个、县级扶贫工作队88个,并从县镇两级机关挑选了11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参与驻村联户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贫困村驻村扶贫全覆盖。截至目前,55个帮扶单位110个工作队365名干部职工,与110个贫困村370户贫困户组成结对帮扶,共为帮扶村协调争取项目16个,资金610万元,现已落实帮扶资金171万元,捐物折资24万元,预计于年底将有36个贫困村、1.4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2015年8月5日,横山县召开全县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会上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县110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现有5.25万在册贫困人口及返贫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两不愁、四保障”目标。为此,县委书记王效力在会上强调,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最大限度地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序参与,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