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秋去冬来小蒜香
    岐山 赵林祥
    几场严霜过后,乡野里的绿色植物纷纷枯萎,大地袒露出一片褐色苍凉。然而,山坡塄畔,沟壑溪边,厚实的荒草间,却有一株株、一簇簇鲜嫩的野生小蒜,执拗地探头探脑,在万物枯黄的季节,点缀出一抹亮眼的绿色生机,也给乡里人带来原生态的鲜味。
    我小时候农村物资奇缺,农人生活清苦,吃菜多是就地取材。进入冬季后,百草枯萎,绿色蔬菜成为稀缺之物,农家一日三餐仅有秋季贮存的萝卜红薯南瓜洋芋,饭菜里难见一丝提味的颜色。于是,隔三差五的挖小蒜增色添彩调剂胃口,成为大人小孩乐此不疲的趣事。
    冬日雾蒙蒙的天空下,孩子们头戴暖暖帽,套上袖筒子,挎着篮儿拿铲铲,三五成群地爬上村外的西坡,窜入眼帘的绿色便是小蒜。拨开厚实的荒草,一手扶起匍匐在地的茎叶,一手握着小铲铲,抡圆胳膊连挖带掏,将半尺高的蒜苗儿刨出来。吃腻了白拌汤黄糁子的胃口,见了绿菜贪馋不已,猴急了的伙伴不管不顾地楸下一株小蒜连咬带嚼生吞生食,片刻间被辣味儿刺得流鼻涕淌口水,大张着嘴儿吸溜个不停,额颅鼻尖随即也渗出晶亮的汗珠儿,那狼狈模样惹得同伴们哈哈大笑。一时间,四野静寂的荒坡上,人影绰绰,冻土飞溅,笑声朗朗,收获的喜悦消融了严冬的酷寒。
    人常说“三日不食青,两眼冒火星”。有了野小蒜,单调的白萝卜黄南瓜里便多了鲜亮的绿色,勾起人贪馋尝鲜的食欲。这普通的野菜在母亲灵巧的手里变出多种花样儿:切成寸长的下锅菜,单独做炒菜,与洋芋红薯混搭爆炒,是为上佳的提味调色菜。更绝的是小蒜茎叶剁碎后既可以作臊子面的漂菜,又能与红白萝卜和在一起蒸包子、包饺子,像韭菜一般烙饸子……小蒜包子咬一口,热乎乎,脆生生,香喷喷,满口生津余味无穷,实乃隆冬御寒的上佳食物。
    最馋人的要属吃搅团了,舀半碗刚出锅的热搅团,倒上油波辣子调好的蒜咕嘟水,放一筷头炒熟的绿蒜苗,油汪汪的辣椒蒜水围拢着黄亮亮的一坨搅团,中间托举着绿油油的一撮小蒜,红黄绿层次分明色彩艳丽,碗口的热气袅袅升腾,夹裹着野蒜特有的汆荤荤的鲜味儿,真正地色香味俱佳。甭说吃,远远闻见了都让人谗诞欲滴,这便是独具风味享誉西北的名吃“水围城”。
    野小蒜给予我的不仅是冬日的鲜美味道,还有父辈们循循善诱的教诲。至今熟记着母亲当年三番五次的叮咛“吃蒜甭端窝,留下一根苗。”村里老辈人一直遵循着“挖蒜不兜底,砍柴莫刨根”的规则。不识字的农人虽说道不出循环经济的深奥道理,但母亲朴素的话语和乡人自觉坚守的古训,却无不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取舍有度,维持生态平衡的朴素理念,这也是家乡的小蒜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根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