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葡萄产业何去何从?
——访陕西省果业协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邵金奎
    邵金奎在大荔县观看巨美2000大鹏葡萄新品种。

    本报记者 武德平
    初冬时节,记者刚刚参加完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杨凌农业科学家主题采访活动,就又遇到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葡萄专家邵金奎。
    邵金奎是礼泉县昭陵镇人,已年逾花甲。他说,他受陕西省果业协会白金友会长委托参加了前几日在杨凌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葡萄健康栽培论坛,并向与会的几百名葡萄界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致了欢迎辞。
    说起陕西葡萄的发展史,邵会长侃侃而谈:“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将葡萄引进我国,当时就在渭河两岸繁育并扩展,后来杨凌成了我国葡萄引种最早的发祥地。这次全国的葡萄论坛在杨凌召开,将对陕西葡萄产业乃至全国葡萄产业如何健康、稳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陕西目前是全国的水果大省,自2006年以来,全省葡萄产业发展突飞猛进,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今天的65万亩,葡萄果农超过40万人,一举跃升为全国葡萄生产前三名,年产值55亿元。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等因素,给陕西的葡萄产业带来了市场价格严重下滑的局面。从去年每市斤4元人民币滑至今年的2.2元,下降了40%。对葡萄果农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地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记者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邵会长说,一是发展规模过快,市场饱和,形成供大于求;二是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三是反腐对高端市场消费的限制;四是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五是不规范生产使用化学肥料超标,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以及滥用农药和膨大剂,使葡萄品质下降。
    陕西葡萄今后将如何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呢?邵会长说,我们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李克强总理也讲要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精神,所以我们陕西葡萄产业就要在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节点上,发挥40万葡萄人的聪明才智,不折不扣地执行葡萄健康栽培新规则,打造陕西葡萄企业明星品牌,让陕西葡萄在丝绸之路建设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离开邵会长的办公室时,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陕西葡萄究竟何去何从?陕西葡萄发展如何逐步规范,逐渐升级?目前,在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国家级葡萄专家晁无疾教授与中国农科院葡萄病虫害防治中心研究员王忠跃的支持下,“陕西葡萄产业化研究与科学发展项目”迅速启动,杨凌有容葡萄研究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我们热切期待着陕西葡萄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