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加大扶持兴粮业
——粮价走低话种粮评论之三
        粮食是农业中的传统产业,是主导产业,是微利产业,更是弱势产业。世界各国的粮食生产几乎都享受着国家的补贴。我国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起步晚,数量少,粮食生产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处于不对等竞争的劣势。逐步缩小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差距,参与国际粮食生产的竞争,加大粮食生产补贴扶持的力度顺理成章。
    首先,粮食直补要补粮。粮食直补的政策实行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许多地方种瓜果菜等经济作物、出租土地的农户甚至搞非农产业的农户与种粮农户一样都享受着粮食直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早就提出这个问题,将粮食直补真正补到种粮农民手中,逐步加大粮食直补的力度,让种粮农民得实惠。
    其次,加大粮食基地建设。国家逐步加大粮食基地的平整土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粮食基地生产条件,让种粮农民减少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和效益。
    再次,健全综合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扶持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企业,为农业提供优质平价的生产资料;国家扶持农机具企业,为农业提供优质平价的农机具;国家扶持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提供优质平价综合配套一体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种粮农民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
    四是实行科学种田。国家培养扶持爱农业、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科技下乡,鼓励科技人员受聘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或科技入股;推广土地深翻、精量播种、配方施肥、低毒无毒除草剂和农药等新技术;加快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科技水平,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和效益。
    五是国家适时调整粮价和适时调控粮食进口。“温水煮青蛙”式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接轨。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国家扶持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的力度还会加大。我们要提高国家扶持政策的效率效益,深化农业改革,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尽快缩小同先进国家粮食产业的差距。
    农业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短板,而粮食生产是农业的短板。因此,粮食生产现代化之日,就是农业现代化之时。农业现代化之日,就是四个现代化之时。逐步实现国内粮价同国际粮价接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当代农民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做出的伟大贡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