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大势所趋度“阵痛”
——粮价走低话种粮评论之一
    特约撰稿 张宝贵
    日前,国家调低小麦、玉米收购价格,在城乡引起较大反响。
    不少种粮农民伤心抱怨:辛辛苦苦干一年,一亩地少收入二三百元,种粮越来越难了。
    部分县乡干部十分担心:种粮收入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基地的基础不那么牢靠了。
    有些专家学者忧心忡忡:种粮效益下降,粮田面积缩水,粮食进口增加,一旦出现全球性自然灾害或受到意外“制裁”,粮食供应将会出现短缺成为社会问题。
    种粮农民的伤心,县乡干部的担心,专家学者忧心,站在各自的角度都不无道理。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粮价走低却是大势所趋。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村成为现实,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长期以来,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问题一直存在,与农产品关税保护只能减少不会扩大的国际潮流背道而驰。据《环球时报》刊文,“今年5月,南方国外玉米在缴纳65%的关税后的到岸价,仍然低于国内玉米价格”,国家调低玉米小麦收购价实属无奈之举。
    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是大势所趋,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十月怀胎”的过程,逐步调整粮价的决断却是“一朝分娩”的“阵痛”。这个“阵痛”是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粮价走低向粮农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减少损失?
    粮价走低向粮食基地的政府提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巩固粮食基地提高粮农生产的积极性?
    粮价走低向决策层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增加粮农收入?
    粮价走低引发出的问题,是对粮农素质的考验,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政府决策能力的考验。
    粮食是事关国民生活的物资,是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资,更是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经过战乱和“瓜菜带”岁月的人对此刻骨铭心。对粮价走低怨天喊地无用,麻木不仁不行,束手无策失职,幻想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更是幼稚可笑的。在粮价降低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只有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只有深化农业改革路一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