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华县致富能人弋增善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本报讯(记者 王军锋 通讯员 史晓珊 时鹏闵锐)10月17日,记者在华县柳枝镇王宿村见到了该村现年71岁高龄的党支部书记弋增善,他身体硬朗,嗓门洪亮,一路走来当过生产大队长、农科协副主席、合作社华县惠农芦笋合作社理事长等,多次被市、镇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多次接见。
    说起弋增善的创业故事要从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1984年,他率先成立了华县毕家乡芦笋协会。为了彻底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便自费上山东、到江苏、去山西等地联系芦笋等农产品销售业务,为的是能让村民的芦笋卖个好价钱。当时芦笋种植在该镇已发展到13000多亩,村民每亩收入就达到一万元左右,芦笋也远销山东、江苏多地。可是2003年8月,一场洪水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弋增善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希望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只要发现有适合的新产品,他便引进回来,然后先自己栽,做小范围的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后,他才会向群众推荐。
    2007年9月,在协会的基础上,弋增善等人发起成立了华县惠农芦笋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70余人,带动农户1300多户,建立了芦笋、中华红桃、华州山药、紫心红薯、黄花菜等5个生产基地,面积达4200亩,产品销往山西、山东、西宁等地。
    王宿村村民弋龙岗是最早种植山药的一批人,“由于投资大,大家都很担心,那时弋村长就带我们去山西参观考察,回来后我就开始种山药了。”他说,合作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亩投资6000元,能卖2万元,净收入一万多元,“一亩山药能抵20亩苞谷!”    
   近几年,合作社形成了以生产、加工、销售、包装、储藏、运输为一体的企业管理及经营模式,产品远销省内外,年销售蔬菜10万公斤。所有生产的芦笋与西安人人乐超市等地签订了直供合作。弋增善高兴地说:“我们的红桃种植面积2000多亩,每亩产量6000余斤,每年6月10号成熟,有力地填补了国内这个季节水果匮乏的空白,销量也很旺,宁夏、新疆、兰州、东北等地的客商早早就来进货,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这两年,弋增善组织的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专家讲课就达70多场次,并给群众免费发放科技资料、科技图书等4000余份,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六七万元是他的目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