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贫困的代际传递如何阻止

    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43岁的陈朝顺信奉的是“黄金棍下出人才”,他是道真县三江镇云峰村人,女儿陈诚3年前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儿子陈果今年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陈朝顺靠当地的传统项目烤烟叶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好光景时,一年收入4万元。他说,如果两个孩子将来想读研究生,他一样支持他们,没有钱就去贷款。
    张平也是今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虽然考上大连民族大学,但是她不想去上大学,因为妈妈身患癌症,现在还在化疗中。她如果去读书,会给家里增添巨大的经济负担,关键是妈妈没有人照护。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有关单位开展的一项针对1200名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子的调查显示,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呈现“常态化贫困”趋势。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贫二代”中颇引人关注的群体。高失业率意味着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对受调查的受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压力颇大。尽管如此,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还是通过继续求学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相关人士呼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