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振兴秦腔路何在
特约撰稿 张宝贵
    双节前,“秦腔百年老店”易俗社传来喜讯,时隔15年后招收新人。让人看到振兴秦腔的希望,反思振兴秦腔的政策,探索振兴秦腔的出路。
    恢复县级剧团迫在眉睫。秦腔产生于西周,风靡三秦大地三千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堪称“中国戏剧鼻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此后走上下坡路。现在,全省县剧团大部分20多年未招新人,大部分停止演出,大部分名存实亡,最年轻的演员也已过不惑之年。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县级剧团将会在10多年后消失,秦腔“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师徒传承,组团生存;人在艺传,人亡艺失;团在艺兴,团散艺终是戏剧兴衰的规律。保护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建议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恢复县级剧团,为振兴秦腔保留基本队伍。
    政府买服务义不容辞。实践证明,在电视、互联网、国外文化冲击、国民娱乐方式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是一个失误和败笔。保护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买服务义不容辞。建议政府出资向剧团买服务下乡、下社区、下学校、下企业、下军营。剧团完成演出任务保工资,超额完成演出任务有奖励。既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市场。又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传,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逆境中生存。
    利益导向机制正当其时。恢复县级剧团,政府买服务,不是让县级剧团重吃“大锅饭”。建议政府设立“超额任务奖”、“优秀剧目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员奖”和“戏剧大赛奖”。让剧团在完成演出任务中求生存,在超额完成任务、创作演出好剧目中得发展,让演职人员多劳多得、创作演出好戏多得、骨干名角业绩贡献突出者多得。用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县级剧团改革,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发展。
    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生来具有的文化符号标志,秦腔更是三秦父老的文化最爱。愿政府倾听百姓呼声期盼,履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职责,担当保护历史优秀文化重任,采取得力措施为振兴秦腔办实事,肯投资,解难题,让秦腔尽快走出低谷,得以传承,健康发展,发扬光大。重现昔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的辉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