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最美的风景在这里
















白夏华 陈宝生 本报记者 王红洲 文/图
榆阳区麻黄粱镇,古以盛产“麻黄”而得名。早在秦朝,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就在此屯兵抗匈,留下一段千古绝唱;太史公司马迁曾来到这里,将细致记录的边塞风物写入他的《史记·卫将军列传》中;汉武帝刘彻曾经在这里建立皇家养马场,“千秋不老胡汉月,万马奔腾隐夕阳”正是当年的磅礴写照。这里也是一代名将刘金定屯兵的地方,更是大夏国王赫连勃勃的“嘉平陵”陵墓所在地。清代榆林籍史学家曾在麻黄梁的大墩梁边写下:“天险何人拒,高墩近日悬。登高探旧塞,屯聚感当年。虎距群山小,雁盘绝顶圆。榆阳三百里,一点认晨烟。”的诗句。
麻黄粱有两个宝藏,一个是地下的煤炭资源,一个是地上的艺术沃土资源。这里不仅是一块神奇的艺术沃土,更是一块蕴含丰富宝藏的土地。目前该镇仅大型煤矿就有十几个,是陕西省有名的产煤大镇。最近几年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和游客。麻黄粱镇的旅游事业从开掘到发展,我们必须提到一位摄影艺术家,是他以艺术独特的眼光发现麻黄粱这片艺术世界。陈宝生,中国当代杰出摄影家。中国摄影艺术首届金像奖十杰,也是“富士杯”、“柯尼卡杯”全国摄影十杰。他先后担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西安美院摄影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陈宝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中国摄影界可算是一位佼佼者。他从黄土地走来,一路走向世界的艺术殿堂。
1958年临近建国十周年之际,北京农展馆需要一幅反映陕北地貌的照片,陈宝生接到任务后,从定边到榆林,最后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在当时的“双山公社”拍到了这幅照片。后来这张照片,在北京仅仅以陕北地貌展出。但是在陈宝生看来,麻黄粱是一块了不起的艺术沃土。尽管当时艺术摄影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陈宝生还是不断地深入到这块沃土进行创作,它也成了陈宝生的秘密摄影基地。他曾五十多次深入这块神秘的土地,五次遇狂风迷路,数十次夜宿农家,他创作的《云横双锁山》和《金色的山峦》等作品,曾入选世界摄影沙龙展览。陈宝生对麻黄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了起来。他发现麻黄粱镇独特的地域风貌,在陕西乃至整个西部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座亟待开发的艺术金矿。
在《神奇的麻黄粱》一文中,陈宝生用艺术家的笔触这样描写到:“拨开历史的烟云,窥探这块长城边塞的艺术沃土,十八墩长城龙蛇之雄,田家塬绝壁赤峰之险,店坊坬沟壑涌浪之奇,虎头脑金波银浪之胜的时候,一个大气魄、大境界、高层次的艺术境地,犹如《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站在松树梁神驹的脊背上,领略麻黄梁雄强的身姿;观望双锁山赤峰红土所凝聚的瞬间佳构,会使你胸中产生巨大的创作冲动”!“那种‘大篆小篆梅花篆’所构成的莲花峰峦,就是一处处肌理丹青,皴法舒展的‘莲花怒放’,横卧在‘高峡平湖’的地平线上。是一处‘横竖成画侧成影,妙镜聚焦意不群’的艺术佳构点”。“血脉丹青的麻黄梁,大气、雄强,鼓荡起黄土高原的雄性风骨,饮马河静中有动,闪烁着缠绵柔韧的质朴胸怀。多彩的双锁山,神秘的七堆山,苍茫的点将台,高峡平湖的店坊坬……能使多少叩问者产生联想,能使多少艺术家激情浩荡,灵思慧眼开放,产生高于直观所见,精于记录之实,升华自然景象的艺术名作”。
陈宝生五十年倾情麻黄粱,宣传麻黄粱的行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更与麻黄粱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决策不谋而合。近年来,麻黄粱镇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旅游配套硬件建设,开发了双锁山、店坊坬、五里塌等5处旅游景点,并先后在当地举办了“魅力新榆阳、神奇麻黄梁”摄影展,麻黄梁黄土高原摄影写生基地采风活动及大美榆阳麻黄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麻黄梁油画展”,在西安亮宝楼举行了“麻黄梁水墨画展”。墙里开花墙外香,北师大艺术系教授、著名画家段正渠每年都要坚持到麻黄粱镇采风,著名山水画家王一明在田家园建立了画室。目前,麻黄粱镇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写生创作的人数达2万多人次。近日,由著名摄影家陈宝生编撰的大型摄影图书《神奇的麻黄梁》也即将出版发行。
扬帆出海正当时,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集书画写生、摄影创作、影视剧拍摄、旅游观光的现代生态旅游城镇——麻黄粱,会吸引来西部乃至全国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