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安康新农合十年织就保障网
    本报讯(记者 刘玉林)9月8日上午,在安康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安康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陈金岚向媒体及社会,介绍了安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2005年,安康市率先在旬阳县开始新农合试点,2006年扩大到平利、白河、石泉三县,2007年新增汉滨、汉阴、镇坪、岚皋、宁陕、紫阳6个县区,按全省统一要求,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个县区全覆盖。
    十年来,在安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全市农村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安康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原则,建立了以享有基本医疗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为保障全市农村居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安康取得成效总体上看,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群众得实惠。推行新农合制度,降低了参合农村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二是医院得发展。推行新农合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村居民潜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助推医疗机构的发展。三是政府得民心。推行新农合制度,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凝聚了民心。
    通过十年的探索实践,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扩面,在保障农村居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效果。参合人数由2005年的33.0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37.01万人,新农合资金总额由2005年992.33万元增加到2015年11.85亿元。门诊人次由2005年362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1156万人次,住院量由2005年8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39万人次,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近五年来,安康市共有1862.7万人次参合患者享受到新农合补助,补助金额34.3亿元,平均受益率为160%。
    陈金岚说:“新农合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虽然安康市新农合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在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切实改进提高。力争使全市的新农合工作,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