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小农户咋赢大市场


本报讯(记者 鱼玉军)地方产业发展起来后,个体农民怎样迎合大市场?记者在9月11日至12日两天的采访中,深感靖边县东坑镇的许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与市场对接、产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家峁村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社,其注册的“鸿丰牌”马铃薯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合作社生产的辣椒、胡萝卜、马铃薯都通过了省农业厅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里的农民压根就不愁种什么、种多少、能不能卖,这一切都有合作社考虑了。”合作社理事长闫志奇信心满满地说。
闫志奇介绍,黄家峁村430多户农民都是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对农民的生产做到了品种、技术、销售、农资四个方面的统一。
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流转了1000亩土地,建成了冬暖棚96座、科技示范拱棚500个,双膜加棉被大钢架温室100亩,农民技术培训学校1处,2000平方米冷库,以及一条蔬菜清洗分拣生产线,合作社年销售额为5000千万元左右。
这段时间卖萝卜,每天发货150吨,可持续发货40天;辣椒一天发一车货,连续发货一个月。
伊当湾村兴农农民洋芋专业合作社同样是一家优秀合作社,目前有300多户农民加入,这里对农民的服务真是温暖到家了。
合作社理事长殷海泉说,农民生产用的种子、滴灌设施、肥料都由合作社统一垫资采购,农民收获后再付款,农机具对成员也是免费服务。合作社只挣客商的加工费,每斤6分钱。
“我们做订单农业,与两家外贸出口公司合作,胡萝卜出口到了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殷海泉自豪地说,“去年各类农产品共销售了7000吨,今年可以上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