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追记著名抗日英烈雍济时
    本报记者 王军锋 通讯员 白妮 闫广勤
    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内,有一人是华县人,他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6军33师195团团长雍济时。
    雍济时,别号熙如,1901年5月出生于华州上雍家湾村(今华县莲花寺镇)。后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由排长逐步升迁,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已是33师195团上校团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3师当时正在河南信阳整编,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第33师奉命从河南信阳开赴淞沪战场。9月23日,雍济时率部进入浒浦阵地,隶属第三战区第十一军团,担任上海外围防御任务。官兵们在构筑工事的同时,纷纷写家书、决心书,表示誓死为国抗日之决心。雍济时深入连队,鼓励官兵不畏强敌,誓死守住阵地,他激励部下说:“以战壕为棺材,以铁锹作利器。”一时在军中传作警语。
    淞沪会战的第二个月,日军攻击更加猛烈,自10月6日突破蕴藻浜防线后,连日南进,攻势凌厉,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军队主力云集大场,准备与敌展开决战。
    10月12日,日军主力指向大场,大场战役打响。10月17日,敌军狂轰滥炸之后,向大场以南胡家宅、洛阳桥进犯。
    该处中国守军因战线过长,兵力薄弱,加之连日作战,伤亡较大。南大公路被敌军突破1公里,大场前线告急。
    33师奉命增援大场,部署在老人街、凉泾桥一线,与湘军18师联结。33师进入阵地后,敌军即以飞机、大炮向33师狂轰滥炸,企图摧毁33师工事和有生力量。由于大场地势平坦、工事薄弱、官兵伤亡惨重。但雍济时和全团官兵毫不气馁,决心顽强战斗,与阵地共存亡。每日轰炸、炮击之后,敌军步兵便在装甲车、坦克车配合下,向33师雍团阵地频繁进攻,在雍济时的沉着指挥下,全团官兵顽强阻敌,虽有重大伤亡,仍死守住阵地。
    10月24日拂晓,敌军继续向老人桥33师阵地攻击,老人桥以西阵地一度被敌突破,雍济时立即组织部队逆袭,将突入之敌击退。
    10月25日这一天,战况更加惨烈。天还没有亮,敌军装甲车20余辆,掩护敌军步兵数千向33师及18师阵地发起疯狂进攻。两师部队奋力将敌军击退。天亮后,敌军集中100多架飞机和地面炮火对33师、18师阵地及周边地区实施轮番轰炸和炮击,投弹100多吨,炮弹数千枚。33师和18师阵地工事被毁坏殆尽。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向军政部发出紧急报告:“第33师连日抗战,伤亡甚多,冯师长及雍、王两团长受伤,张旅及张团长失踪,官兵仅剩十分之一。”
    炮火中,雍济时颈部受伤,虽经卫生兵包扎,但由于伤口无法缝结,仍流血不止。副官多次劝他下火线到医院治疗,鉴于战事到了最后关头,雍济时表示紧急时刻身不由己。再说,部队打到这个程度,早该换防了,说不定增援部队就要到了,没想到这时候传来蒋介石、顾祝同联合签署的紧急命令:“江湾、大场两据点守备官兵,无命令不得撤退,违者军法惩治。”雍济时看完电报担心:师长受伤,旅长失踪,他再离开部队,部队失去重心,军心会不稳,阵地可能守不住。于是,他决心留下来,他大声对官兵们说:“不要被倭寇武力吓倒,要寸土必争,与敌血战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当日,老人桥阵地多次被敌军破入,雍济时率团倾力反扑,堵住缺口。25日夜,33师等部队反攻、14师夜袭仙霞庙均未成功。
    10月26日,18师阵地被敌军突破,为避免淞沪部队被截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决定作战略转移。同日,33师奉命向安亭撤退。一路上,雍济时由卫生兵扶着或背着,艰难西行。当官兵200余人安全撤至安亭时,雍济时突然四肢瘫软,浑身无力,再也支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卫生兵的身边,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同年11月,雍济时的灵柩运回家乡华县安葬。华县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咸林中学、少华女中师生及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雍济时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民政部批准雍济时为革命烈士。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雍济时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这是对为国捐躯的雍济时的极大褒奖。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