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间唢呐声
略阳 叶志俊
    唢呐是那些年乡村里的一支音乐奇葩。它形似西洋乐器中的小号和长号,敞口翻沿,管身七寸。整个乐器分为两节,下部铜铸,上部为漆染竹身,管上七眼音孔。吹奏者们操持在手,随着手指起伏,腮部鼓收,气息匀流,一曲古风新韵就从故乡的老屋、场院、乡道上娓娓流泻,悲凄飘出。
    唢呐在那个远离现代音乐的乡野僻壤独占乡村娱乐鳌头,锁定了当时的乡村文化阵地。乡里儿婚女嫁、华堂落成、安柩葬骨之日便是唢呐手们在民间深处施展才艺,大显身手的时候。村里大事小事之前,过事主家备好薄礼,亲临贵府,恭敬邀请。此时此刻,唢呐手们定会足涉山前岭后,才艺大展,音灌沟里沟外,吹奏着山民们的喜怒哀乐,升华着乡村酒宴上的浓厚乡风,把山村过事人家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事过之后,厚道的山里人会把熬夜闹乐的唢呐手同阴阳先生一同请到首席高坐,美酒佳肴款待,大礼红包回赠,使他们名利双收。山里的冬头春尾,乡村里的红白喜事像赶浪潮一样云集迭出,唢呐手们就职业性地走庄窜村,送乐上门,尽职服务。唢呐手就这样把自己的激情,纯熟的技艺全倾泻在山里香喷喷的酒宴上。
    在山里,哪里有唢呐声飘出,哪里就有欢乐或悲伤。我们这些当时的山里娃就会蜂拥至村口,骑上老树,挤进老屋,追着娶亲的花轿或出殡的队伍,欣赏着唢呐手们春风满面或者面色伤悲的吹奏表情和动作。在隆重的婚宴上,我们对他们的《十杯子酒》、《上茶山》和《十劝郎》百听不厌,情有独钟;行进在出殡的人群中,我们沉浸在《二十四孝》凄婉、悲伤、撕心裂肺的旋律中和孝子们一起泣不成声、热泪盈眶;在上梁立柱的地基上,我们在鞭炮齐鸣和唢呐欢快的喜庆中与主人一起分享华堂落成,吉星高照的快乐和自豪……是啊!唢呐在那个年代里是欢乐、轻快的象征,它弥补了山里人日里劳作后的空虚和无聊,抚平了他们心灵深处积淀的创伤,是山里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山里人从此在唢呐声里翻启着一天天单调、乏味的生活。
    如今,山里的酒宴和城里一样排场、阔气、时尚、热闹。而渲染、烘托这种欢乐场景的却是音箱里飘荡而出的立体现代摇滚音乐的狂放,电视屏幕最直观的现代舞蹈。唢呐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成了山里人铭刻在心里的一段亲切美好的记忆。作为一个从小在唢呐声里走出来的大山人,时时刻刻都在往事中辑录、整理着唢呐遗落在民间里的精彩章节。我真想把它刻录成一碟最具特色的音乐光盘,让故乡重温那个年代里的真情故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