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梁家河归来
西安 郑长春
   梁家河不是一条河,是陕北高原的一个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就那样被弯弯曲曲的河道串联着,音符一样,在人与自然的合奏中,组成天地间动人心弦的乐章。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缺水少田,就连当年的外国记者斯诺也如此形容“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却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红色经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代,在一个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延安精神成为中华儿女的力量源泉。这不能不让世界刮目相看!
    1969年年初,一个衣裳单薄的青年来到这里。年纪轻轻的他,由于受父亲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文革”中,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此时,他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放下沉甸甸的装满书的背包,他开始向周围的群众学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不叫一声苦,什么活儿都干,甚至挑一二百斤麦子走十里山路都长时间不换肩。晚上,还要看“砖头厚的书”到深夜。由于窑洞里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发痒,皮肤被咬烂掉。
    人们不明白,这个目光坚定、沉默寡言的后生,为何“干活不惜力”?
    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时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
    “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七年磨炼,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那年,他二十三岁!
    从此,这个青年从梁家河一路走来,走出大山,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他,就是中央领导人习近平。
    脚踏实地,仰望高天,这是陕北人渗进骨子的品性。正因如此,今天的梁家河,像当年的延安一样充满传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脚步前来探访。人们想知道,一个热血青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靠什么生存、发展和壮大,最后成为时代骄子?
    大地默默无言。我漫步黄土漫漫的窑洞口,突然想起一首诗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可惜,梁家河没有仙人洞。有的,是那一排排饱经风雨的窑洞。那里,曾经藏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曾经刻着陕北人的深情厚谊;那里,是梁家河自力更生艰苦打拼的逐梦通道,也是黄土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有力佐证!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