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超支户”
三原 张忠文
    一日,和一位年龄相当的熟人赴宴,宴席前拉起了闲话。言谈中他突然提出了“超支户”的概念,这不禁使我怀念起过去凭工分吃饭的坎坷岁月。
    “超支户”是什么?一般人是不得而知的,只有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晓。
    “超支户”诞生于特殊环境、特定年代时期。人民公社时的生产大队下属的生产小队,农民是凭工分吃饭的。要吃饭就得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加劳动就能得到工分,有了工分方能分到口粮和现金。相反,没有工分就必然饿肚子,饿肚子就得向生产队借,借多了便形成了“超支户”。一言以蔽之:凭工分吃饭的年代产生了“超支户”。
    那时候,我家年年超支。因为家大,人口多,劳力少,兄弟姐妹八人全凭父母亲二人劳动挣得的工分虚度年月,繁多的家庭费用和子女读书开支,致使父母无能为力,而又无可奈何,为了生存只得求借生产队,打上条子,队长批字,会计签字,到了年终决算,算盘一响,欠下队里几百,加上久而久之的借支累计,我家成了赫赫有名的“超支大户”,劳动一年,分不到红利还欠下生产队的账,父亲无颜面对。
    有一年,年终决算分红,父亲亲眼看到邻居蒲家领回一沓沓票子,心里不是个滋味,怨天尤人,既眼红又嫉妒:同样是农户,同样是社员,为啥人家分钱自家超支?所以,随着几个姐姐年龄增长,父亲硬着头皮不再让读书。父亲说,女娃娃长大毕竟是人家一口人,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工分如天,不如早早回家,养家糊口。就这样,无奈的姐姐只有弃学回家。
    当时,我和三哥读初中,年龄还小,属于半劳,面对工分的诱惑和父亲的驱使,每天放学回来还要参加劳动。全劳一天十分工,我们才能得到五分。父亲说,“家大开支费用也大,拾一分工比丢一分强啊!”
    三哥生来调皮,贪耍好玩。一次,放学后三哥没回家参加劳动,和几个相好伙伴去河边偷生产队里的西红柿,结果工分没挣到还被看菜老人抓住,按照队里制度还要罚款5元钱。当时的5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家哪来5元呢?得知情况的父亲气得脸色铁青,暴跳如雷,一把抓住三哥就是一顿暴打,打得三哥号啕大哭,接二连三回话。事毕,父亲还没消气,又处罚三哥跪地两小时。从此以后三哥再也不敢调皮捣蛋了,天天放学准时回家,按时参加队里劳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时至今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农村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日子,不仅吃喝穿住不愁,而且生活质量愈来愈高。当年凭工分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超支户”也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