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我们在行动
宜君县众志成城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人人争当“长城卫士”
    长城遗址墩台。

   近年来,铜川市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数以百计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聚集宜君实地考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学价值。
    该县积极采取“五大举措”,持续加大“三大投入”,深入开展“五进”活动,扎实落实文保工作“四有”、“五纳入”要求,上下联动,众志成城保护战国魏长城,全力以赴守住“文化根脉”,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参与,不惜财力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人人争当“长城卫士”。
    “五大举措”护“世遗”
    该县强化实施“五大举措”,确保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免遭损坏,使镌刻在宜君大地上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人类共同永远的记忆。
    一是规划先行。该县及时联系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派员来宜君调研,编制了宜君魏长城保护规划。按照“五个纳入”的要求,县上也把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对长城的价值、保存现状、保护状况等方面做充分、细致的研究评估,明确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监测预警、建设控制的工作任务、目标和实施计划,统筹解决好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加强领导。调整充实了县长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为保护长城工作第一责任人,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争取长城保护的项目支持。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的保护管理责任,签订长城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了长城保护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促使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加强沟通交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是基础保护。按照文物保护“四有”要求,秉持“本体抢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的维护目标,县政府先后拿出400万元,完成了魏长城沿线烽火台遗址和墙体建设控制地带的墙体保护、围栏界桩、导视标识等基础建设用地工作。同时,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要求,重点做好长城载体地质、水文环境因素勘查、评估。
    四是完善档案。建成了宜君长城遗址保护专有档案室,配备专人,完善电子数据信息,内容包括长城的现存状况,长城修建的历史文献,长城维修设计、施工资料、长城的研究成果等,与国家长城所有单位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严格监管。由当地乡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和监管,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把遗址保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乡公安和文物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加大《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的执行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坚决打击和杜绝涉及长城的违法犯罪现象,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实行职责责任追究制度,让夯土堆砌的这一世界建筑奇观,成为屹立不倒的宜君新地标!
    “三大投入”守“根脉”
    该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县级财力十分有限,近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挤出1000多万元用于长城规划编制、基础保护、经费保障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国长城学会、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宜君县挂牌成立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宜君魏长城研究基地”和“宜君长城保护与研究中心”,县政府决定适时成立了“宜君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管理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宜君战国魏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持和财力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项目的储备和包装工作,积极争取省、市的文保经费,把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经费增长机制,提高全县长城文保员的补助标准,调动他们保护长城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遗址保护工作。
    二是加大人才投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养开发和选拔使用长城专业人才,为长城保护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同时,建立了100多人的长城保护工作志愿者队伍,加强对魏长城的保护和宣传,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长城保护工作中去。
    三是加大智力投入,积极搭建学术交流研究平台。与省考古研究院、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北大学合作,对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文化内涵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和专著。去年8月,宜君县与国家长城学会、省文物局共同举办了首届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研讨会,今年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学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研讨会正紧密地筹备之中,将在8月6日隆重召开,为长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人人争当“长城卫士”
    该县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全民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人人争当“长城卫士”,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一是丰富宣传载体。坚持办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在全县广大城乡积极开展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万人签名”活动和长城保护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宣传教育活动。编写长城保护知识乡土教材,聘请长城专家学者进课堂,使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形成全社会了解宜君长城、支持参与保护长城、人人争当“长城卫士”的全民氛围。
    二是丰富宣传内容。突出对《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的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送法律法规进城下乡,到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同时从学术、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角度,广泛宣传长城保护知识,传播长城文化信息,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论坛和培训,在宜君迅速掀起一股“长城热”。大家看长城、议长城、思长城、护长城。
    三是丰富宣传媒介。充分利用电视、网站、报纸、微信等现代媒体,制作电视宣传片,在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县政府门户网站、宜君宣传等网站上开辟长城保护专栏进行宣传,县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举办了有关长城遗址保护主题展览,宣传保护长城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意义,科学挖掘长城文化、解读长城文化、推广长城文化,争当长城的宣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让战国魏长城永远巍然屹立在宜君这方古老而又文明的黄土大地上,始终绽放厚重深沉、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