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抗战时期的父母亲
丁渝 口述 丁继坤 整理
    2005年,上级为丁瑞生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留念。
    1949年丁瑞生、申玉兰夫妻在西安。

   小时候,经常听父母亲给我们讲当年参加抗战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1937年8月,年仅17岁的父亲丁瑞生,在韩城县城一家药铺当学徒。一天,他听街道上的人纷纷议论:“东洋鬼子在卢沟桥发生事变,要大举侵略中国了。”这些议论冲击着父亲幼小的心灵。那时,八路军到韩城南原芝川一带的消息迅速传到县城,父亲听人说,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要过黄河去杀日本鬼子,心里就萌发了参加八路军的念头。一天早晨,父亲悄悄地找到县城八路军总部监护连驻地,见到指导员后提出要求参加八路军,过黄河去打日本鬼子。指导员看父亲态度坚决,让他登记后听通知当兵。后来祖父知道了此事,因为父亲是独子,不让他去,但父亲凭着犟劲跟着八路军120师(师长是贺龙)从芝川口东渡黄河,奔赴到了山西省庙前村的抗日第一线。
    1943年夏天,父亲跟随的部队,接到任务要打掉可岚县(山西境里)一个日军操纵的伪军据点,他所在排的任务是阻击鬼子援军。战斗打响后,敌军援军果然赶来援助,八路军立即阻援。当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只听耳边子弹的“嗖嗖”声和炮弹的轰隆声,战士们顾不了许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战斗中去……父亲使出全身力气,不停地向敌阵摔手榴弹。就在这时,父亲举起右手摔手榴弹的一瞬间,忽然觉得手头一热,有点发麻,也没在意,继续战斗。待战事稍松的间隙,感觉右手开始剧烈的疼痛,仔细一看,全手是血,食指、中指、无名指全都受伤,其中中指已断,断掉的中指早已不知去向。虽然经过医治,但还是落下了右手残疾的后果。这是父亲参加抗日后的第一次负伤。
    到了1943年秋天,父亲受组织派遣,到“陕甘—晋绥”联防兵站工作,担任管理员(即所长),由延安兵站部直接领导,主要承担解放区与延安之间的交通联络和党的过往干部的护送任务。在此期间,父亲曾参与了刘少奇、叶剑英等中央主要领导的护送任务。在护送刘少奇时,是一个隆冬的傍晚,北风呼叫,寒气逼人,从绥德兵站来了一小队军人,全身穿着灰色军装。一位战士指着前面的人告诉父亲:“这位是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我们今晚要在这里过夜,一定要保证安全。”当晚在一个窑洞里休息时,刘政委坐在炕沿上与父亲亲切地交谈起来,给父亲讲抗日形势,讲革命必胜的道理……使父亲更加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1947年5月,在攻打蟠龙的战役中,父亲正率领兵站人员在战场上抢抬伤员,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顿时弹片横飞,烟雾弥漫,他应声倒下,不省人事。到战地医院后,才知道是弹片从父亲的头顶飞过,将头皮划破了几道又深又长的血口子,真是危险极了,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这是父亲二次负伤。
    就在父亲二次负伤前的1945年4月,在后方韩城的母亲,知道父亲在陕北抗战的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曲折,穿过层层封锁线,在兵站找到了父亲。到部队后,母亲换上了军装,并被编到家属队伍中,开始在炊事班做饭搞后勤;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母亲又到黄龙军区医院当了护士,为抗战后期贡献力量。由于母亲工作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于1949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父母亲先后参加了筑路、架桥、援藏等建设工作。1958年,父母亲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解甲归田,支援农业生产。后来,父亲在落实政策中转为离休干部待遇,母亲一直是农民身份,直至去世。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