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血战到底死不还
——记以身殉国的抗日英雄高鹏
    高鹏赴战前与家人的合影。

    本报记者 黄河 实习生 黄梦凡
    7月29日,骄阳似火,记者一行来到乾县梁村镇大坡口村,拜谒以身殉国的抗日英雄高鹏的陵墓,随同到墓地去的还有高鹏的孙子高歧、高拥军兄弟俩。“陵墓”位于村西水渠下的一块玉米地里,夏季的玉米长得有半人高,站在水渠边,可怎么也找不到英雄的坟茔。
    “当年,我爷爷的棺材运回来后,先安葬在村西的沟里,后怕沟里的水涨,就迁埋到这块平地里。当时是‘文革’时期,先一天迁埋了,第二天就被人给推平了,说我爷爷是国民党的团长,不够资格埋在这里。我爷爷牺牲77年了,当年牺牲时只有34岁,至今连个坟地都没有。”高歧说。
    出征前留下遗嘱
    1905年,高鹏出生在村里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持重、爱劳动、喜读书。高鹏少年时在西安民立中学求学期间,正值军阀混战之际,他勤于学业,善于思考,立志投笔从戎,以身报国。
    1925年,高鹏携同乡李正谊、阎锡麟、张希义前往河南开封,参加黄埔军校在当地第四期学员的招考,经文化考试及身体检验,即被初录。他在黄埔训练期间,潜心钻研军事知识,苦练战术要领,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见解,并成为黄埔第四期正式学员。
    1927年,北伐战争打响,高鹏提前毕业,被分到陆军第二十五师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因在作战中屡建功业,先后担任少校参谋、营长之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高鹏奉命开往山海关,阻挡日军于关外。1933年,该师与日军在山海关古北口交战,激战三昼夜,各有伤亡。高鹏臀部受伤,仍坚持战斗。此次战役,他因战功卓著而受军部嘉奖,颁给“陆海空军奖章”一枚,并升任一四九团中校团副。
    1936年,高鹏升任高射炮大队长后,又参加了抗击日军的百灵庙之战,身先士卒,奋力拼杀,厥功甚伟。在追歼逃敌时,曾亲手击毙一日军官佐。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高鹏升任团长,防守南口,与日军血战数月,屡挫敌锋。后抗战至漯河一带,胸部又受重伤,仍奋力抗敌,毫不畏惧。
    那时战况紧急,高鹏率团随时都有出战的可能。战至漯河,他在赴战前给妻子留下了遗嘱:“余身为军人,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誓本至诚,与倭寇作殊死战。盼余妻,能善抚诸儿,继余志,以尽忠于中华民族复兴之工作。”
    率团血战连防山
    1938年,高鹏领兵进攻鲁南,参加了正阳、阜阳等大小十余次战斗,所率部队常常冲锋在前,锐不可当。这年,台儿庄大会战开始,高鹏奉命亲率全团坚守台儿庄东南面的连防山,阻击日寇进犯。
    4月21日,日军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向连防山发起总攻。高鹏部前锋仅有一营,用机关枪迎头扫射敌人,致使日军倾三大队兵力,拼命横冲,屡攻屡溃,死伤枕藉。天黑时,日军两队顽敌,已消灭殆尽,而高鹏部前锋也伤亡过半。次日,日军增至一师团兵力,轻重野炮四、五十门,飞机数十架,战车三十余辆,疯狂进击。
    面对顽寇,高鹏亲自督率两营断后,誓与日军决一死战。他振臂一呼,将士奋力阻击,以一当百,日军数次冲锋都被击退,激战三四个昼夜,杀敌四五千,连防山也被炸为瓦砾焦土。
    关麟征军长目睹惨状,知道高鹏性情刚烈,必欲以死报国,即于24日下令撤兵。高鹏慨然说:“此地在战略上,至关重要,我若撤退,则后防部队不能如期接济。今士卒多已牺牲,我岂能苟且偷生?”说罢,潸然泪下。当时三位营长已先后牺牲,全团仅剩一百多人,高鹏看着地上战士们横七竖八的尸体,怒火中烧,誓死不肯撤退。他厉声问战士们:“战事甚危,寡不敌众,愿战?愿退?”话音未落,大家齐声答道:“原随团长效命,决不撤退!”
    于是,全团将士挥泪反击,又毙敌百余。这时,有一流弹正中高鹏前胸,关麟征军长再次促令撤退,高鹏仍不从命。至下午二时,关麟征以电话召之:“我们将来报国之日尚多,兄可退兵。”
    高鹏身负重伤,血流如注,手持电话耳机,目光炯炯,声似洪钟,厉声说:“这里守不住,全军难保!”说罢,继续督战。不料又一颗子弹打中头颅,随即壮烈殉国。此时,全团官兵,仅余数十人,全部挥泪奋起,猛烈还击,杀敌百余,最后全团壮烈殉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