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百岁老红军 忆峥嵘岁月

    孙乐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日本人的武器比我们好,人家隔着黄河就拿枪打死了我们两个人。”7月22日,在子长县瓦窑堡街道办郭家崖窑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今年已经100岁高龄的张来贵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起了他的往事。
    张来贵老人说,他老家是榆林佳县坑镇人,为了吃饭,小时候和母亲、哥哥逃荒到了石家湾阳台村。“当时,家里穷得只能出去要饭了。1934年,他和哥哥张来发在李家岔崖窑沟参加了游击队。1935年,他俩被编入红五支队,队长是李生江,政委是姬尚明。”张来贵老人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和谢子长、贺晋年、李赤然一起打仗的事情。谈起谢子长,老人说:“老谢是个好人,在陕北游击队老谢是总指挥。”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哥哥张来发后来被整编到红15军团红28军一营一连,跟随刘志丹东征时牺牲在山西。
    1937年8月25日,张来贵所在的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120师特务营。1937年12月,又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五团,政委李宗贵,接上级命令,驻守延长,守备凉水岩至清水关沿河渡口。张来贵说,河防工事构筑在石山腰部隐蔽处,他们以石头、木料、沙土等材料,以连为单位一锤一凿,夜以继日劳动了50余天,构筑起一道纵深的坚固防御工事,受到留守兵团萧劲光司令员的称赞,贺龙、张学良都来工事上看过。
    “我们和小日本打了几仗,战斗很惨烈,1938年12月31日,我们团守备着马头关、凉水岩、泥金滩3个渡口,凌晨,日本人突然偷袭我们的阵地,小日本用炮火、机枪隔河向我们阵地猛烈射击。日军派飞机投掷毒瓦斯弹,掩护日本兵登船强渡,我们团部分指战员中毒晕倒,多处工事被轰炸,但我们仍顽强坚守阵地,打退了日本人的进攻。”张来贵老人说,看到日本人使用毒气弹,大家都很气愤,纷纷要加入突击队,打日本人。团里组织了由二营长高启甫率领的突击队,强渡黄河追击日军,直至山西集宁、曲娥镇,与日军激战3个多小时,毙敌80余人,缴获重机枪4挺,步枪40余支,马40多匹,以及防毒面具和其他物资。
    “1939年5月,日军第二十、三十七师团2000余人在大炮和1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我团防区进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强渡黄河。我们依托有利工事展开还击,阻击了敌人强渡。”张来贵说,就在这次战斗中他腰部负伤。1941年,因伤未愈,留下了残疾,后来被鉴定为三级残疾,他从部队上退伍回家,回到了石家湾务农。“日本人想强渡黄河,继而进攻延安,但是在我们的坚守下,河防始终未被日军突破,在打日本人的战斗中,我们村上当兵的就牺牲了7个人。”
    近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中流砥柱”部分,对张来贵老人参与的河防保卫战是这样介绍的:“从1938年至1939年,日军向陕甘宁边区河防发动了23次进犯,企图强渡黄河,突破西北重要门户,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威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中枢的安全。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人民支援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从1938年至1942年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使千里河防始终未被日军突破,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江河防御作战中是绝无仅有的辉煌战绩。”
    当记者问到:“最让您高兴的是什么事?”张来贵老人说,在清涧时,他参与过保卫毛主席战斗,只是当时不认识,后来听说才知道。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和军委机关到他的家乡石家湾时,他见到了毛主席。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